艾梅飲

艾梅飲

AI ME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內經拾遺》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腎經 22%
肝經 22%
大腸經 10%
肺經 10%
胃經 10%
脾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艾梅飲]的組成中包含[艾葉],因為艾葉具有溫經止痛和驅寒的作用。艾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由寒冷引起的經痛,並且具有溫經散寒的功能。艾葉的溫經效果對於改善經期寒冷症狀具有顯著效果,使[艾梅飲]在調理經期和舒緩經痛方面更加有效。

艾梅飲方劑中包含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烏梅性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固澀腸胃,止瀉止痢,適合治療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等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甘,能生津止渴,清熱解暑,適用於暑熱傷津、口渴咽乾等症狀。

艾梅飲方劑通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例如艾葉、生薑等,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烏梅的加入,不僅能收斂止瀉,還能改善口渴症狀,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艾梅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便下血」,古人所指大便下血多與腸風便血、虛寒性出血或痔瘡出血相關。蘄艾性溫,能溫經止血;烏梅酸澀,擅收斂固澀。二者配伍,針對中焦虛寒或氣不攝血所致的慢性出血,尤其血色偏淡、病程較長者。古代醫家可能觀察到此方對輕度腸道出血(如腸風下血)具溫攝之效,故載錄為專治此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蘄艾(4錢)

    • 性味辛溫,歸肝、脾、腎經,傳統用於溫經止血、散寒除濕。其揮發油成分(如桉葉素)可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而鞣質具收斂作用,助於止血。
    • 大劑量使用(4錢)側重其「溫攝」之力,透過溫通脈絡以改善虛寒性血不歸經。
  2. 烏梅(1個,鑽孔)

    • 性酸澀平,歸肝、脾、肺經,傳統用以斂肺澀腸。其有機酸(如檸檬酸)可調節腸道環境,酸性收斂特性或能直接作用於腸黏膜,減緩出血。
    • 鑽孔後與蘄艾同煎,可能增強藥性滲透,使艾葉溫性與烏梅酸澀結合,形成「溫中固澀」之勢。
  3. 配伍思路

    • 溫澀並行:蘄艾溫散寒邪,烏梅酸收止血,一溫一斂,適合虛寒夾雜慢性出血。
    • 煎服法意義:空心(空腹)溫服,使藥力直達腸道,加強局部作用。

推測適用證型

此方推測適用於:

  • 中焦虛寒便血:症見血色淡暗、腹冷痛喜溫、舌淡苔白。
  • 氣不攝血之輕症:勞累後出血加重,伴神疲乏力。

限制與潛在機理

若便血屬濕熱下注(血色鮮紅、肛門灼熱),此方溫澀反易助熱;現代醫學中的感染性腸炎、潰瘍性出血等,單用此方恐力有不逮。其作用可能透過調節腸道平滑肌張力、輕度收縮血管達成,然具體機轉需進一步驗證。

總體而言,艾梅飲體現「簡方專攻」思維,通過溫通與收斂的相反相成,針對特定類型便血提供傳統解決方案。

傳統服藥法


蘄艾4錢,烏梅1個(上鑽1孔)。
以蘄艾包烏梅,用線扎定,水2鐘,煎8分,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艾梅飲, 出處:《內經拾遺》卷一。 組成:蕲艾4錢,烏梅1個(上鑽1孔)。 主治:大便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