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梅丸

QIAN ME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五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脾經 20%
腎經 20%
大腸經 9%
肺經 9%
胃經 9%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茜梅丸中加入茜草根,主要基於其藥性與臨牀應用:

  1. 清熱涼血: 茜草根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療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
  2. 利尿通淋: 茜草根能利尿通淋,治療熱淋、血淋、石淋等泌尿系統疾病。

茜梅丸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利水滲濕的藥材配合使用,以加強其清熱涼血、利尿通淋的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茜梅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艾葉,這是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中藥。艾葉,學名為"艾草",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溫陽散寒、止血安胎的功效。它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等。

艾葉的藥用成分中含有揮發油、黃酮類和多種有機酸,這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局部的熱度,從而達到舒筋活血的效果。此外,艾葉也具有抗炎和抗菌的特性,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對於預防和治療婦科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在茜梅丸的配方中,艾葉的加入不僅協調了其它藥材的功能,還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在調理婦女生理失常和提升身體抵抗力方面更具優勢。因此,艾葉成為茜梅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茜梅丸中包含烏梅,主要源於其酸斂收澀之性,可起到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止瀉固腸: 烏梅味酸性收,能斂腸止瀉,對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者,可起到固腸止瀉之效。

2. 收斂止血: 烏梅具有收斂止血之功,可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出血症狀,例如腸胃出血、便血等。

因此,茜梅丸中加入烏梅,旨在發揮其酸斂收澀之性,以達到止瀉固腸、收斂止血的功效。

主治功效


茜梅丸主治功效分析

茜梅丸,一方出自《普濟本事方》,其組成為茜草根、艾葉、烏梅肉,後世醫家多有沿用,並載於《醫學綱目》、《醫學入門》、《濟陽綱目》等醫學典籍之中。其主要功效,歷代醫家皆認為其能**「治衄血無時」**。

治療原理分析:

  • 茜草根: 本藥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同時兼具止痛消腫之功。衄血多因血熱妄行,瘀血阻滯亦可導致出血不止。茜草根既能活血,又能消瘀,使血循歸於正軌,達到止血之效。
  • 艾葉: 其性溫,能溫經散寒,調理氣血。衄血有時亦因虛寒所致,或因寒邪鬱滯,迫血妄行。艾葉溫經散寒,能使氣血運行順暢,血不妄溢。
  • 烏梅: 性酸,具有收斂固澀、生津止渴之效。衄血耗傷陰液,烏梅酸斂之性,能收斂浮越之血,固澀止血,同時其生津之性亦能補益陰液,防止血脫。

綜合分析:

茜梅丸組方,茜草根活血化瘀,艾葉溫經散寒,烏梅酸斂固澀,三藥合用,標本兼治,共同發揮止衄之功。

  • 從病機角度而言: 古文提及「天暑地熱,經水沸溢,蓋血妄行,陽勝陰也」,說明衄血多因熱邪上擾,或陽盛陰虛所致。茜梅丸中,茜草根清熱涼血,艾葉溫經散寒,烏梅酸收斂血,從不同層面調理陰陽平衡,使血不妄行。
  • 從症狀角度而言: 衄血,即鼻出血,可因肺胃熱盛上炎,或陰虛陽亢,或外邪入侵等引起。茜梅丸中,茜草根、艾葉、烏梅均能針對不同病因起到治療作用,使出血得以控制。
  • 從藥理作用而言: 茜草根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減少局部炎症反應;艾葉能改善血液循環,溫通經絡;烏梅能保護血管內皮,減少血管通透性,從不同機制達到止血效果。

總結:

茜梅丸主治衄血無時,其治療機理是通過活血化瘀、溫經散寒、酸收固澀等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地調節機體氣血運行,達到止衄之目的。其組方配伍精當,在治療衄血方面有著較好的臨牀療效。

傳統服藥法


茜草根1兩, 艾葉1兩, 烏梅肉(焙乾)半兩。
涼血,行血,止血。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烏海湯送下。
衄血:鞠運若茂之嘗苦此疾,予授此方。令服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齦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茜梅丸,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茜草根1兩,艾葉1兩,烏梅肉(焙乾)半兩。 主治:涼血,行血,止血。主治:衄血無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