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瘡散

追瘡散

ZHUI C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傳薪集》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大腸經 13%
腎經 12%
肝經 11%
胃經 10%
肺經 9%
膀胱經 9%
心經 6%
心包經 6%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追瘡散主治「一切瘡痍疥癩」,泛指各類皮膚瘡瘍、疥瘡、癩疹等以紅腫、瘙癢、滲液或潰爛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病症。此類疾患多與「濕熱毒邪」蘊結肌表有關,或兼風邪襲擾、蟲毒寄生。古代醫家以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斂瘡止癢為治療核心,而本方劑即針對此病機配伍。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一)清熱解毒為主

  1. 大黃(5錢)
    • 性味苦寒,瀉火解毒、逐瘀通絡,能清血分熱毒,化解瘡瘍腫痛。
  2. 石膏(5錢)
    • 清熱瀉火,尤善解肌表之熱,緩解紅腫熱痛。
  3. 黃柏(5錢)
    • 苦寒燥濕,清下焦濕熱,協同大黃、石膏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配伍邏輯:三者共為君藥,直折熱毒,針對瘡痍初起的紅腫熱痛。

(二)燥濕殺蟲為輔

  1. 蛇床子(5錢)
    • 辛溫燥濕、殺蟲止癢,對疥癬濕疹搔癢尤效。
  2. 硫黃(7分)
    • 解毒殺蟲,專攻疥瘡、癩疹等寄生蟲或真菌所致皮膚病。
  3. 明礬(2錢)
    • 收斂燥濕,止血止癢,針對滲液潰爛之瘡面。

配伍邏輯:濕熱久蘊易生蟲毒,此組藥物側重「祛濕殺蟲」,解決瘙癢、滲液等標症。

(三)局部刺激與斂瘡

  1. 樟冰(8分,即樟腦)
    • 辛熱透散,局部外用可刺激皮膚、促進氣血循環,兼止癢防腐。
  2. 金爐底(3分,即鍛燒後的爐甘石)
    • 收濕生肌,助斂瘡口,適用於潰瘍久不愈。
  3. 椒目(2分)
    • 利水消腫,輔助滲出性瘡瘍。

配伍邏輯:樟冰與椒目辛散透達,助藥力滲透;金爐底斂瘡生肌,標本兼顧。

(四)加減藥物

  • 苦參:若濕熱甚,可增清熱燥濕之力。
  • 人中黃:加強解毒,適用於熱毒熾盛者。

三、治療原理總述

  1. 清熱瀉火:大黃、石膏、黃柏直清熱毒,從根本消除瘡瘍熱源。
  2. 燥濕殺蟲:蛇床子、硫黃、明礬解決濕濁與蟲毒,切斷病理產物。
  3. 斂瘡止癢:明礬、金爐底收濕斂瘡;樟冰、椒目局部刺激以止癢消腫。
  4. 載藥透皮:桐油調敷既能保護瘡面,亦助藥物黏附滲透,增強局效。

此方層次分明,內涵「清、燥、殺、斂」四法,對濕熱毒邪交織的皮膚疾患具標本兼治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5錢,石膏5錢,黃柏5錢,蛇床子5錢,硫黃7分,明礬2錢,樟冰8分,金爐底3分,椒目2分。
上為細末。
用桐油調搽。
或加苦參、人中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追瘡散,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大黃5錢,石膏5錢,黃柏5錢,蛇床子5錢,硫黃7分,明礬2錢,樟冰8分,金爐底3分,椒目2分。 主治:一切瘡痍疥癩。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