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竹瀝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健脾燥濕: 竹瀝丸多用於治療痰熱咳嗽、肺熱壅盛等症。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止瀉固表之功效,可助竹瀝清熱化痰,並增強脾胃運化,避免痰濕內生。
- 補氣升陽: 白朮同時具有補氣升陽的作用,可以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痰液排出,更好地改善咳嗽症狀。
竹瀝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行氣消痰的功效。竹瀝丸常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嘔吐等症,厚朴可以降逆氣,止嘔吐,並協同竹瀝清熱化痰,共同奏效。
- 行氣消痰: 厚朴能行氣消痰,而竹瀝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兩者搭配使用,能更有效地化解痰熱,改善胸悶氣促等症狀。
竹瀝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竹瀝性寒,甘草性甘溫,二者相配,可緩和竹瀝的寒性,避免寒涼過度,同時甘草亦能解百毒,可減輕部分藥物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增強竹瀝的清熱解毒、利咽止咳之效,並使藥效更加穏定,達到更好的療效。
竹瀝丸中加入附子,是基於其溫陽散寒之效。
竹瀝性寒,善清熱解毒,而附子性熱,溫陽補火,二者相配,可寒熱相濟,取其平衡。
附子溫陽散寒,可溫煦脾胃,助竹瀝化痰止咳,且可回陽救逆,對於寒邪深入,氣陽虛衰之症,效果更佳。
總之,附子在竹瀝丸中起著溫陽散寒、調和寒熱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竹瀝丸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其中,犀角的添加對於這一方劑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犀角,來源於犀牛的角,性質寒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在傳統中醫理論中,犀角被認為能有效去除體內的邪熱,並能促進血液的循環,減少內部的瘀滯。因此,在竹瀝丸中添加犀角,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效能,特別是對於熱病、高熱引起的出血症狀與皮膚病,包括痤瘡、疹子等。
此外,犀角還能與方中其他成分形成協同作用,共同增強治療效果。因此,其在竹瀝丸中的使用不僅體現了中醫強調的“個性化配方”理念,還充分體現了中藥材間的相互作用及相輔相成的特性。
竹瀝丸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解毒:薄荷味辛、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與竹瀝一同使用,能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 開竅醒神:薄荷氣味芳香,能通鼻竅,使人醒神,並能緩解頭痛、頭昏等症狀。竹瀝本身也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可以加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瀝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竹瀝丸主治「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其傳統功效為清心豁痰。此方針對因血行不暢導致心竅閉塞,邪氣鬱積於心,長期驚恐導致痰阻神昏而形成癲癇症狀的病機。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邏輯推理
祛痰開竅核心:
- 竹瀝:為方中君藥,性寒質滑,具清熱豁痰、開竅醒神之效,針對痰熱上蒙清竅之癲癇。
- 全蠍: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本草綱目》載「治小兒驚癇風搐」,配合薄荷裹炙增強疏風解痙之效。
溫陽化痰結構:
- 附子與白朮(蜜炒):附子溫陽通絡,白朮健脾燥濕,形成溫運脾陽以化痰濕的配伍。
- 厚朴:行氣燥濕,助脾運化痰濁,與白朮共治生痰之源。
清心涼血系統:
- 犀角:清心涼血、解毒定驚,針對「邪氣在心」之熱擾心神。
- 甘草:調和諸藥,水煎取其甘緩之性以和胃安中。
特殊炮製技巧:
- 全蠍用薄荷葉包裹後湯泡炙黃,增強其祛風解痙之效,薄荷辛涼之性可制全蠍溫燥。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思路:
- 治標:以竹瀝、犀角清心豁痰涼血;全蠍、薄荷息風止痙,針對癲癇發作症狀。
- 治本:白朮、厚朴健脾燥濕以絕痰源;附子溫陽助氣化,使痰濕得除。
製丸特色:竹瀝為丸既作賦形劑又增強化痰功效,金銀薄荷煎湯送服加強開竅醒神之效,黑豆大小劑量體現古代對癇證用藥「重病輕投」的治療智慧。
整體方劑寒溫并用,清化同施,共奏清心豁痰、息風定癇之效,符合「癇由痰作」及「怪病多痰」的傳統中醫理論。
傳統服藥法
白朮(蜜炒)2錢半,厚朴2錢半,甘草(水煎)2錢半,附子1錢,犀角1錢,全蠍7個(每個用薄荷葉裹,湯泡1宿,炙黃)。
清心豁痰。
上為末,竹瀝為丸,如黑豆大。
每服1丸,金銀薄荷煎湯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竹瀝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竹瀝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瀝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白朮(蜜炒)2錢半,厚朴2錢半,甘草(水煎)2錢半,附子1錢,犀角1錢,全蠍7個(每個用薄荷葉裹,湯泡1宿,炙黃)。 主治:清心豁痰。主治: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