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滌痰湯

竹瀝滌痰湯

ZHU LI DI T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18%
肝經 16%
大腸經 15%
脾經 10%
胃經 10%
膽經 3%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瀝滌痰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微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燥熱、痰熱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2. 與竹瀝相輔相成: 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開音、化痰止咳的功效。川貝母與竹瀝相配伍,一清熱化痰,一潤肺止咳,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病症。

「竹瀝滌痰湯」方中,加入「天竹黃」的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

天竹黃為天竹的根莖,其苦寒之性可清肺熱化痰止咳,且能解毒散結,對於因熱痰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較佳的療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竹瀝、川貝母等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清熱化痰、宣肺止咳,達到治療效果。

竹瀝滌痰湯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竹瀝滌痰湯以清熱化痰為主要功效,羚羊角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並能開竅醒神,促進痰液排出。
  2. 平肝熄風,鎮驚止痙:羚羊角亦有平肝熄風,鎮驚止痙之效。竹瀝滌痰湯用於熱痰壅肺,神昏譫語,若患者伴有肝風內動,則羚羊角的加入可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病情加重。

竹瀝滌痰湯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化痰: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的功效。竹瀝滌痰湯以竹瀝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而桑白皮則進一步增強其清肺化痰之效,共奏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2. 利水消腫: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痰液壅滯所導致的胸悶氣短等症狀。配合竹瀝的清熱解毒,可更有效地緩解痰熱壅肺所致的各種症狀。

竹瀝滌痰湯中加入瓜簍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化痰:瓜簍仁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竹瀝則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化痰之效,對於熱痰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療效顯著。
  2. 利水消腫:瓜簍仁兼具利水消腫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情況,可起到輔助作用,使痰液稀釋,更容易排出體外。

竹瀝滌痰湯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其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功效,以輔助竹瀝清熱化痰。

石決明性寒,入肝經,具有清肝火、降肝陽、平肝熄風的作用,能有效抑制肝火上炎所致的痰熱咳嗽、頭昏目眩等症狀。而竹瀝性寒,擅長清熱化痰,二者合用,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清除痰熱,緩解咳嗽、頭暈等症狀,達到清熱化痰、平肝潛陽的治療效果。

竹瀝滌痰湯中加入杏仁,乃因其具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能宣肺解表,降氣止咳,且有化痰之功。與竹瀝同用,一則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化痰止喘,適用於風寒犯肺、痰多咳嗽等症。

此外,杏仁亦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配合竹瀝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更有效地改善痰多咳嗽

竹瀝滌痰湯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化痰止咳: 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化痰止咳、降氣平喘之效。其揮發油中含有旋覆花內酯,具有祛痰作用,可有效緩解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與竹瀝共用,相輔相成,增強祛痰功效。
  2. 降逆止嘔: 旋覆花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痰阻氣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竹瀝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與旋覆花搭配使用,可有效緩解痰熱壅肺、氣逆上湧所致的嘔吐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瀝滌痰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氣結胸」,其病機為痰濁隨火氣上壅,停聚於中脘(胃脘)與胸膈之間,屬「痰熱互結」之證。古代醫家強調「當分燥濕」,意指痰證需辨其偏燥(痰黏難咯、熱象明顯)或偏濕(痰多稀白、濕重苔膩)。本方所治以「痰隨火升」為主,痰質偏燥熱,臨床可見胸悶氣促、痰黃黏稠、口乾舌苦,甚則痰阻神昏,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化痰、降氣開結」為核心,結合「涼肝熄風、潤燥降逆」之法,方義層次如下:

  1. 清熱化痰

    • 淡竹瀝(主藥):性寒滑利,善清熱痰、豁痰開竅,為痰熱壅盛之要藥。
    • 川貝(2錢):潤肺化痰,針對燥痰膠結難咯。
    • 天竺黃(6分):清心化痰,兼定驚,協助竹瀝化解痰熱蒙蔽之勢。
    • 瓜蔞仁(4錢):寬胸化痰、潤腸通便,導痰熱從下而泄。
  2. 涼肝平肝

    • 羚羊角(1錢5分)、石決明(8錢):清肝熄風,防痰熱引動肝風(如眩暈、痙厥),石決明質重降逆,助鎮壓痰火上逆之勢。
  3. 降氣肅肺

    • 杏仁(3錢)、桑皮(2錢):宣降肺氣,止咳平喘,通調氣機以助化痰。
    • 旋覆花(1錢,絹包):降氣消痰,專治痰阻胸膈之痞悶。
  4. 佐使調和

    • 生薑汁(2滴):少量反佐,防竹瀝、羚羊角過寒傷胃,兼化痰止嘔。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結合「化痰、清熱、降氣、鎮肝」四法,標本兼顧:

  • 治標:以竹瀝、瓜蔞仁、川貝等快速瓦解痰熱結聚。
  • 治本:用羚羊角、石決明平息肝火,切斷痰火相煽之源;杏仁、桑皮調理肺氣,恢復氣機升降。
  • 用藥特點:重鎮降逆(石決明用量最大)與輕清化痰(如天竺黃量輕)並用,體現「上病下取」與「肺肝同治」思路,適用於痰熱夾肝風上擾之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川貝2錢,天竺黃6分,羚羊角1錢5分,桑皮2錢,瓜萎仁4錢,石決明8錢,杏仁3錢,旋覆花1錢(絹包)。
加淡竹瀝半杯,生薑汁2滴,同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燥濕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適用於痰氣結胸,當分燥濕,痰隨火升,壅於中脘。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膽囊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多痰吞咽障礙呼吸急促,喉中哮鳴如哨鳴音

相同名稱方劑


竹瀝滌痰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栝樓仁4錢,生桑皮3錢,川貝3錢,光杏仁3錢,旋覆花2錢(拌包),飛滑石6錢,石決明8錢,天竺黃1錢半。 主治:痰隨火升,上壅胸膈之冷哮。

竹瀝滌痰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三。 組成:川貝2錢,天竺黃6分,羚羊角1錢5分,桑皮2錢,瓜萎仁4錢,石決明8錢,杏仁3錢,旋覆花1錢(絹包)。 主治:痰氣結胸,當分燥濕,痰隨火升,壅於中脘。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