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飲中包含山茱萸,主要是因為山茱萸的藥性與功效與本方所針對的病症相契合。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瀉、收斂固精的作用。
方中使用山茱萸,主要針對肝腎不足、精氣虛損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泄、尿頻不禁、盜汗等症狀。其酸澀之性可收斂固澀,補益肝腎之精,溫性則可溫腎助陽,起到溫補肝腎、固精止瀉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茱萸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黃疸痧」,屬中醫黃疸病範疇。古代醫家認為黃疸多因濕熱蘊結、脾胃失調,或寒濕阻滯,導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而「痧」症則多與濕毒、氣血瘀滯相關,可能表現為肌膚發黃、嘔惡、脘腹脹悶等症狀。茱萸飲以溫中化濕、調和脾胃為方向,針對兼有寒濕或脾胃虛弱的黃疸證型。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吳茱萸(茱萸末)
- 性味:辛、苦,大熱;歸肝、脾、胃、腎經。
- 功效: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疏肝下氣。
- 作用原理:吳茱萸能暖脾胃而散寒濕,針對黃疸成因中的「寒濕困脾」或「肝鬱犯胃」。其辛散之性可疏通氣機,苦降之效助濕濁下行,緩解胸腹脹滿、嘔逆等症。
青粱米(研細)
- 性味:甘,微寒;歸脾、胃經。
- 功效:健脾益氣、除熱止渴。
- 作用原理:青粱米為古代常用糧藥,能補中益胃,兼輕微清熱之效,可制約吳茱萸的溫燥,避免過熱傷津。其黏稠質地可護胃黏膜,輔助脾胃運化濕濁,助黃疸消退。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溫清並調:吳茱萸大熱散寒,青粱米微寒健脾,兩者相配避免過燥或過涼,共奏調和脾胃、化濕退黃之效。
- 標本兼治:吳茱萸治標(散寒濕、降逆氣),青粱米治本(健脾補中),尤其適合虛寒型黃疸或久病脾弱者。
- 劑型設計:以「飲」(湯液)形式服用,利於快速吸收,且米香可緩和吳茱萸的辛辣刺激,適合「空心食之」以直達中焦。
四、推測延伸應用
此方可能對以下證型有效:
- 陰黃證:膚黃晦暗、畏寒、脘悶(偏寒濕者)。
- 肝胃不和:嘔吐酸水、脅脹(吳茱萸疏肝降逆)。
- 痧症後期:氣虛濕滯、納差者(青粱米健脾扶正)。
總結:茱萸飲以簡潔配伍展現中醫「寒熱互制」「攻補兼施」的思維,針對黃疸痧的核心病機(寒濕、氣滯、脾虛),透過溫中健脾、調暢氣機達到退黃效果。
傳統服藥法
茱萸末2分,青粱米2合(研細)。以水2升,煎茱萸末,取1升,便下米煮作飲,空心食之,1-2服尤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飲, 出處:《惠直堂方》卷二。 組成:半楂葉(即山茱萸葉)。 主治:黃疸痧。
茱萸飲, 出處:《養老奉親》。 組成:茱萸末2分,青粱米2合(研細)。 主治:老人冷氣,心痛不止,腹脅脹滿,坐卧不得。
茱萸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組成:吳茱萸(醋炒)2兩,人參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桑根白皮(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大腹(連皮銼)、大黃(銼,炒)、細辛(去苗葉)、檳榔(銼)、羌活(去頭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兩,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3兩。 主治:腳氣。腿膝腫急,腰髀(疒帬)痹,心煩氣喘。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