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枳實膏
ZHI SH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三十七引《嬰孺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枳實膏方劑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導滯:枳實性味苦、酸、寒,具有消食積、導滯氣、寬胸膈的作用。對於脾胃積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枳實能有效改善。
- 理氣止痛:枳實能行氣解鬱,對於氣機鬱滯所致的胸悶、腹痛、脅肋脹痛等,枳實可起到理氣止痛的作用。
因此,枳實膏中加入枳實,可發揮消積導滯、理氣止痛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枳實膏方劑中加入茺蔚子,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實膏以理氣消積為主,茺蔚子亦具疏肝理氣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理氣止痛的效果,對於肝氣鬱滯、胸腹脹痛等症狀有明顯幫助。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茺蔚子性溫,有活血化瘀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枳實消積化滯,可更有效地緩解疼痛症狀。
枳實膏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枳實膏以理氣消積、行滯通便為主,但對於痰濕壅滯、水腫脹滿等症,單靠理氣消積效果有限。防己擅長利水滲濕,可助枳實膏消散水濕,緩解水腫,同時其祛風止痛的特性,可緩解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肢體痠痛,提升整體療效。
此外,防己的加入也可協調方劑寒熱,避免枳實膏燥性過強,更利於臨牀應用。
枳實膏方中加入升麻,主要是為了其疏散風熱,升陽舉陷的功效。枳實膏以理氣消積、行滯通便為主,但對於脾胃虛寒、氣機下陷的患者,單用理氣消積藥則容易加重脾胃虛弱,甚至導致氣陷加重,出現頭暈目眩、乏力等症狀。
升麻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升發陽氣、疏散風熱、止痛止汗的功效,可與枳實膏中的理氣消積藥物相配伍,既能避免理氣藥傷及脾胃,又能升舉陽氣,改善氣虛下陷的症狀,使治療效果更佳。
枳實膏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止渴: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止渴之功效。枳實膏中常配伍具有燥熱之品,如枳實、厚朴等,淡竹葉可中和燥熱之性,避免傷陰,並能促進水分代謝,緩解因燥熱導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
- 配合枳實,增強通便作用: 枳實味苦、性寒,能行氣消積,通利腸胃,但其燥性較強。淡竹葉的清熱利濕作用能協同枳實,減緩其燥性,並促進腸道蠕動,增強通便效果,使藥效更加平和。
枳實膏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功效。枳實膏主要用於治療實熱便祕,而石膏可以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炎症,促進排便。
- 燥濕止瀉,收斂止痛:石膏除了清熱瀉火外,還具有燥濕止瀉、收斂止痛的功效。枳實膏中加入石膏,可以幫助燥濕止瀉,並減輕腸道炎症引起的疼痛。
總而言之,石膏在枳實膏中起到了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燥濕止瀉、收斂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便祕症狀,緩解腸道炎症,達到治療效果。
枳實膏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下通便,消積化滯: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功效。枳實膏常用於治療食積腹脹、胸悶氣短等症,芒硝的加入可促進腸道蠕動,清除積滯,緩解腹脹,起到瀉下通便的作用。
- 引藥入腸,增強療效: 芒硝性滑,能引導藥物進入腸道,加強藥效。枳實膏中的其他藥材,如枳實、厚朴等,多具行氣消積的作用,而芒硝則能將這些藥材的藥效更有效地引導至腸道,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實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外臺秘要》,主治「小兒風疹及腫」,屬外治膏方。風疹在中醫理論中多由風熱或風濕邪氣客於肌表,與氣血相搏,發為疹塊、瘙癢或腫痛。小兒臟腑嬌嫩,腠理疏鬆,易受外邪侵襲,此膏通過外塗直接作用於皮膚,以疏風清熱、消腫散結為主要目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枳實(炙)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經,傳統用於破氣消積。
- 外治方中取其「行氣散結」之力,推動氣血運行,開泄腠理,助疹毒外透。
2. 臣藥:茺蔚子、防己
- 茺蔚子(益母草籽):辛涼,活血調經兼利水,外治可消風熱腫毒。
- 防己:苦辛寒,祛風濕、利水消腫,針對風濕熱邪所致的皮膚腫脹。
- 二藥協同,增強疏風清熱、活血消腫之效。
3. 佐藥:升麻、竹葉、石膏、芒消
- 升麻:辛甘微寒,升散透表,助邪外發,兼清熱解毒。
- 竹葉:甘淡寒,清心除煩,導熱下行,防止熱邪內陷。
- 石膏:辛甘大寒,直清肌表熱毒,鎮靜皮膚炎性紅腫。
- 芒消:鹹苦寒,外用軟堅散結,滲透濕熱,緩解局部焮腫。
4. 使藥:麻油
- 作為賦形劑,具潤膚、解毒特性,助藥物滲透,兼緩和刺激。
方劑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透并行」為核心:
- 疏透表邪:枳實、升麻開泄腠理,促疹毒外散。
- 清熱涼血:石膏、竹葉、芒消直接清解肌膚熱毒,防內傳化火。
- 活血利濕:茺蔚子、防己調和局部氣血,消除風濕鬱滯。
全方通過行氣、清熱、滲濕、透表的协同作用,針對風疹熱腫「氣滯、熱鬱、濕阻」的病機,外治達到「散風消疹、解毒退腫」之效。
傳統服藥法
枳實(炙)4分,茺蔚子5分,防己5分,升麻6分,竹葉7合,石膏2兩,芒消12分。
用麻油1升4合,煎四五沸,去滓,收膏。
外塗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實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七引《嬰孺方》。 組成:枳實(炙)4分,茺蔚子5分,防己5分,升麻6分,竹葉7合,石膏2兩,芒消12分。 主治:小兒風疹及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