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衄散

止衄散

ZHI N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3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22%
脾經 16%
胃經 11%
肺經 11%
心包經 5%
腎經 5%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衄散中包含蒲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止血化瘀: 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其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可促進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並能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瘀血。對於因血熱妄行、血瘀凝滯導致的鼻衄,蒲黃能起到止血化瘀的作用。
  2. 涼血清熱: 蒲黃亦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其能清熱解毒,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對因血熱上炎、肺熱燥盛引起的鼻衄,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而言之,蒲黃在止衄散中,能發揮止血化瘀、涼血清熱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衄的療效。

止衄散方劑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 青黛性寒,入心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血的功效。衄血多因心火上炎、肺熱燥盛或血熱妄行所致,青黛可清熱涼血,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管破裂出血。

2. 收斂止血: 青黛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凝固,減少出血量。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亦可抑制細菌感染,預防傷口感染,加速傷口癒合。

止衄散中加入乳香,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止血之效。衄血多因心火上炎、肝火犯肺、或氣血瘀滯所致,乳香能活血化瘀,散瘀止痛,有助於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此外,乳香還能減輕鼻腔炎症,緩解鼻腔疼痛,改善鼻腔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止血效果。因此,乳香在止衄散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是其有效止血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

止衄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血: 沒藥味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能有效控制鼻腔出血。其藥性溫和,能促進血小板凝集,加速血液凝固,達到止血目的。
  2. 活血化瘀: 沒藥還具活血化瘀功效,能改善鼻腔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從而減少出血量,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沒藥在止衄散中發揮著收斂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治療鼻出血的重要藥材。

止衄散中包含血竭,乃因其具有止血功效,且能活血化瘀。

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血藤的乾燥樹脂,性溫,味苦澀,入心、肝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之功效,對於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皆有療效。

止衄散主治鼻衄,而鼻衄多因熱毒上攻、肺熱燥盛、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原因所致。血竭能清熱涼血、化瘀止血,故能有效緩解鼻衄症狀。

止衄散中加入硼砂,其作用主要有二:

  1. 收斂止血: 硼砂性寒,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能有效控制鼻腔出血,尤其是因熱毒上攻、血熱妄行所致的鼻衄。
  2. 清熱解毒: 硼砂亦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解因熱毒壅盛、熱毒上攻所致的鼻衄,並消散局部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止衄散中加入硼砂,可有效治療因熱毒上攻、血熱妄行所致的鼻衄,並起到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衄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 此方主治外傷或誤傷導致的出血不止(如刀傷),以及「舌衄」(舌部出血)。其核心在於「止血」與「調血」,針對血不循經、氣不攝血之證。古人認為外傷失血易耗氣陰,故方中兼顧補氣養血,標本兼治。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可分為三層:

    • 補氣攝血:重用綿黃耆(1兩半)為君,益氣固表,氣足則能統血,防止血溢脈外。
    • 活血斂血並行:赤芍、白芍同用(各7錢半),赤芍散瘀清熱防血滯,白芍斂陰和營助止血;當歸(5錢)活血補血,符合「血見黑則止」的炒製邏輯。
    • 滋陰養血固本:熟乾地黃(5錢)補腎填精,炙阿膠(5錢)滋陰止血,二者助血歸經;赤茯苓(7錢半)利水滲濕,防補益藥滋膩礙脾。

    整體作用:以黃耆提氣為綱領,輔以活血不傷正、滋陰不留瘀的配伍,體現「止血需調氣血,治標不忘本虛」的中醫思維。黃耆煎湯送服,更強化補氣攝血之效,符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的治療原則。

  3. 推理延伸功效
    除刀傷、舌衄外,此方可能適用於氣虛不攝所致的其他出血(如皮下紫斑、齒衄),尤其兼見面色蒼白、倦怠脈弱者。然需辨明出血屬虛證(氣不攝血或陰虛血熱),若實火迫血妄行(如實熱癰腫出血),則非本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綿黃耆1兩半,赤茯苓7錢半,赤白芍藥7錢半,當歸5錢,炙阿膠5錢,熟乾地黃5錢。
上切,炒乾,研末。黃耆煎湯調方寸匕,未定加2匕。不過3服。服藥後勿令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收斂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嗜眠症(嗜睡症)牙齦出血舌上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止衄散,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黃耆6錢,赤茯苓3錢,白芍藥3錢,當歸3錢,生乾地黃3錢,阿膠(炙)3錢。 主治:氣虛衄血。

止衄散, 出處:《元和紀用經》。 組成:綿黃耆1兩半,赤茯苓7錢半,赤白芍藥7錢半,當歸5錢,炙阿膠5錢,熟乾地黃5錢。 主治:衄血。

止衄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九。 組成:黃耆6錢,赤穫苓2兩,白芍藥2兩,當歸2兩,生地黃2兩,阿膠2兩,甘草2兩,柏葉1把。 主治:氣虛發衄。

止衄散, 出處:《喉科心法》卷下。 組成:蒲黃1錢,建青黛1錢,滴乳香1錢(去油),淨沒藥1錢(去油),真血竭1錢,明硼砂1錢。 主治:凡刀誤用致血出不止,並舌衄等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