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淚補肝散

止淚補肝散

ZHI LEI BU G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5%
脾經 15%
心經 15%
肺經 10%
膽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5%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淚補肝散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補肝腎,止淚生津: 沙苑子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止淚生津之功效。肝腎陰虛,精血不足,則淚液減少,容易出現眼乾澀、視力模糊等症狀。沙苑子補肝腎,滋陰潤燥,能改善眼部乾澀、淚液分泌不足的症狀。
  2. 疏通肝氣,調和氣血: 肝主疏泄,其氣機順暢則淚液分泌正常。沙苑子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使肝氣疏泄,促進淚液分泌,達到止淚之效。

止淚補肝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肝: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的功效。肝喜潤惡燥,淚液的生成與肝血密切相關,當歸能補益肝血,滋養肝陰,使肝氣滋潤,從而達到止淚的效果。
  2. 疏肝解鬱:肝鬱氣滯是淚腺分泌亢進的重要原因,當歸能疏肝解鬱,使肝氣舒暢,氣血運行順暢,從而減少淚液分泌,達到止淚的作用。

止淚補肝散中加入熟地黃,是因其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熟地黃為地黃經蒸制而成,藥性溫和,補而不燥,能有效改善因肝腎陰虛所致的淚腺分泌失調,達到止淚之效。

熟地黃入肝腎經,可滋養肝腎精血,提升肝腎功能,進而改善因肝腎陰虛引發的眼乾澀、視力模糊等症狀。同時,其補血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眼部營養供應,緩解眼部疲勞,進一步達到止淚、明目的作用。

止淚補肝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血,緩解肝腎陰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肝腎陰虛,則肝血不足,導致目乾澀、淚少,甚至出現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白芍滋養肝腎陰血,可緩解眼部不適,達到止淚效果。
  2. 疏肝解鬱,調節情緒: 白芍能疏肝解鬱,舒緩肝氣鬱結。肝氣鬱結會導致情緒波動、煩躁易怒,進而影響肝血運行,加重眼部症狀。白芍疏肝解鬱,可調節情緒,改善肝血運行,從而起到止淚的作用。

總之,白芍在止淚補肝散中,通過滋陰養血、疏肝解鬱,緩解肝腎陰虛和情緒失調,達到止淚的效果。

止淚補肝散方中加入木賊,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止淚: 木賊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淚的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目赤腫痛、淚出不止等症狀,木賊可以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止淚的作用。
  2. 補肝益腎: 木賊還具有補肝益腎之功效,可改善肝腎陰虛所致的目乾澀、視力模糊等症狀。

因此,止淚補肝散方中加入木賊,可以有效地清熱止淚,同時兼顧補肝益腎,達到治療目赤腫痛、淚出不止的效果。

止淚補肝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止淚止癢: 防風味辛、性微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止淚的功效。肝開竅於目,風熱上擾,則目赤癢痛,淚出不止。防風可疏散風熱,清熱止癢,從根本上解決淚出問題。
  2.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止淚補肝散中的其他藥材如菊花、生地黃等,也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肝的作用。防風與這些藥材配合使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止淚、滋養肝腎的效果。

止淚補肝散中加入夏枯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肝瀉火,止淚止痛: 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散結消腫的功效。淚水過多,多與肝火上炎、肝氣鬱結有關,夏枯草可清肝瀉火,平息肝氣,從而達到止淚止痛的效果。
  2. 補肝養血,滋陰潤燥: 夏枯草雖然性寒,但其性偏涼,不會過度寒涼傷脾,且可與方中其他滋陰補肝藥材配合,起到滋陰養血、潤燥止淚的作用。

總之,夏枯草在止淚補肝散中起到清肝瀉火、止淚止痛,以及滋陰養血、潤燥止淚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肝火上炎、肝氣鬱結引起的淚水過多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止淚補肝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虛,迎風淚出不止」。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淚液分泌異常多與肝的功能失調相關。肝血不足或肝氣虛弱時,目失所養,衛外不固,遇風則淚液外溢。此方以「補肝」為核心,兼顧祛風固表,標本同治,適用於肝虛兼風邪外襲所致的流淚症狀。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 補血養肝

    • 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此四味為「四物湯」骨架,滋養肝血。肝血充足則目得所養,淚液分泌自調。
    • 香附(童便制):疏肝理氣,童便製法增強其下行斂津之效,助調節氣機,防肝鬱化火。
  2. 祛風止淚

    • 白蒺藜(炒,去刺):平肝疏風,專治目赤多淚,炒製後減其燥性,針對「迎風流淚」。
    • 防風、羌活、木賊:祛風散邪,尤其木賊草擅清肝明目,與防風共奏固表止淚之功。
  3. 加減調體

    • 肥人加夏枯草:肥人多痰濕,夏枯草清肝散結,兼化痰濕。
    • 瘦人加桂枝:瘦人多陰虛陽浮,桂枝溫通血脈,引藥上行,兼調營衛。
  4. 引經佐使

    • 生薑、紅棗:調和脾胃,助藥力吸收,生薑兼散風寒,紅棗補血,呼應「肝胃同治」思想。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養肝血為本,祛風邪為標」,蓋肝血虛則目澀、遇風刺激則淚溢。方中四物湯補肝體,白蒺藜、防風等祛風治標,香附調氣以防血滯,佐以薑棗調和營衛。全方結構緊密,標本兼顧,符合「肝虛風擾」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白蒺藜(炒,去刺)2兩,當歸2兩,熟地黃2兩,川芎1兩,白芍1兩,木賊1兩,防風1兩,羌活1兩,香附(童便制)2兩。
肥人,加夏枯草1兩;瘦人,加桂枝1兩。
上為散。
每服3錢,加生薑3片,紅棗1枚,水煎,去滓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肝腎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淚補肝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蒺藜、當歸、熟地黃、白芍藥、川草、木賊、防風、夏枯草各等分。 主治:肝虛,迎風淚出不止。

止淚補肝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白蒺藜(炒,去刺)2兩,當歸2兩,熟地黃2兩,川芎1兩,白芍1兩,木賊1兩,防風1兩,羌活1兩,香附(童便制)2兩。 主治:肝虛,迎西北風流淚不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