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烏梅湯

梔子烏梅湯

ZHI ZI WU M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1%
三焦經 8%
膽經 8%
脾經 7%
大腸經 7%
心包經 5%
腎經 3%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三焦經
膽經
脾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烏梅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烏梅性酸澀,入肝肺脾經,善於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二者相配,可協同清熱解毒,並能止血止瀉。

其二,梔子性寒,能抑制肝火,使脾胃氣和,有助於烏梅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之效發揮。

因此,梔子在梔子烏梅湯中,不僅能清熱解毒,同時也起到調節脾胃、增強烏梅療效的作用。

梔子烏梅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梔子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主治熱病煩渴,口舌生瘡,黃疸等;烏梅性酸,能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並能收斂止血;而黃芩味苦寒,亦具清熱瀉火之功,且能涼血止血,並有抗菌消炎作用。

三者合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等症。

梔子烏梅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性:梔子、烏梅皆屬寒涼藥性,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性,保護脾胃不受寒涼之氣侵犯,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並能增強藥效。在梔子烏梅湯中,甘草能與梔子、烏梅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斂肺止咳的功效。

在中藥方劑「梔子烏梅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利用柴胡疏肝解鬱、調和氣機的作用。柴胡能調理肝膽功能,幫助解決肝氣鬱結問題。與梔子、烏梅等藥物相配伍,能夠清熱利濕、疏肝解鬱,適合治療肝膽濕熱、胸脹口苦等症狀。

梔子烏梅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酸止瀉: 烏梅味酸澀,性收斂,入肝、脾、肺經。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弱、肝氣鬱結引起的腹瀉、洩瀉等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性寒,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緩解因暑熱、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因此,烏梅在梔子烏梅湯中起到斂酸止瀉、生津止渴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梔子烏梅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梔子烏梅湯傳統主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此證屬傷寒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擾動心神所致。其病機為熱鬱胸膈,陰液已傷,表現為虛煩不眠、胸中鬱悶不舒、煩擾不安等症。

組成藥物分析

梔子:苦寒,清熱除煩,瀉火解鬱,善清胸膈鬱熱,為治療心煩懊憹的要藥。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輔助梔子清熱除煩。 柴胡:苦辛微寒,疏肝解鬱,透表泄熱,具有升散之性,可宣透鬱熱。 烏梅肉:酸平,斂陰生津,安神除煩,與梔子相配,酸苦泄熱。 炙甘草:甘平,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緩和梔子、黃芩的苦寒之性。

組方邏輯推理

此方為治療熱病後期餘熱未清、陰液受損的經典配伍:

  • 清熱除煩:梔子、黃芩為主,清解胸膈鬱熱。
  • 酸苦泄熱:梔子與烏梅配伍,取「酸苦湧泄」之意,瀉熱而不傷陰。
  • 透熱解鬱:柴胡疏達氣機,助熱邪外透。
  • 養陰生津:烏梅斂陰生津,防熱邪傷陰。
  • 調和藥性:炙甘草調和諸藥,保護脾胃。

可能的治療原理

本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1. 神經調節:梔子中所含梔子苷可能具有鎮靜作用,調節中樞神經功能。
  2. 抗炎退熱:黃芩、梔子具有抗炎作用,可清除體內殘餘炎症反應。
  3. 酸鹼平衡:烏梅的有機酸可能調節體內電解質平衡。
  4. 抗氧化:方中多種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減輕熱病後自由基損傷。
  5. 消化系統調節:組合可能改善胃腸功能,間接影響睡眠質量。

此方體現了中醫治療虛煩的經典思路:清熱與養陰並用,瀉實與補虛兼顧,疏透與收斂並施,適合熱病後期餘熱未盡而陰氣已傷的證候。

傳統服藥法


梔子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柴胡1兩,烏梅肉14個(微炒用)。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盞半,生薑3片,竹葉14片,豉50粒,煎至7分,去滓溫服。
本方方名,《醫學綱目》引作「烏梅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炎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烏梅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八。 組成:梔子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柴胡1兩,烏梅肉14個(微炒用)。 主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

梔子烏梅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梔子1錢,黃芩1錢,柴胡2錢,甘草1錢,烏梅2個,人參1錢,麥冬1錢,竹葉14片。 主治:傷寒癒後,熱氣與諸陽相並,陽氣未復,不眠。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