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烏梅湯

ZHI ZI WU M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胃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1%
三焦經 8%
膽經 8%
脾經 7%
大腸經 7%
心包經 5%
腎經 3%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三焦經
膽經
脾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烏梅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烏梅性酸澀,入肝肺脾經,善於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二者相配,可協同清熱解毒,並能止血止瀉。

其二,梔子性寒,能抑制肝火,使脾胃氣和,有助於烏梅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之效發揮。

因此,梔子在梔子烏梅湯中,不僅能清熱解毒,同時也起到調節脾胃、增強烏梅療效的作用。

梔子烏梅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梔子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主治熱病煩渴,口舌生瘡,黃疸等;烏梅性酸,能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並能收斂止血;而黃芩味苦寒,亦具清熱瀉火之功,且能涼血止血,並有抗菌消炎作用。

三者合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等症。

梔子烏梅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性:梔子、烏梅皆屬寒涼藥性,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性,保護脾胃不受寒涼之氣侵犯,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並能增強藥效。在梔子烏梅湯中,甘草能與梔子、烏梅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斂肺止咳的功效。

在中藥方劑「梔子烏梅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利用柴胡疏肝解鬱、調和氣機的作用。柴胡能調理肝膽功能,幫助解決肝氣鬱結問題。與梔子、烏梅等藥物相配伍,能夠清熱利濕、疏肝解鬱,適合治療肝膽濕熱、胸脹口苦等症狀。

梔子烏梅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酸止瀉: 烏梅味酸澀,性收斂,入肝、脾、肺經。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弱、肝氣鬱結引起的腹瀉、洩瀉等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性寒,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緩解因暑熱、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因此,烏梅在梔子烏梅湯中起到斂酸止瀉、生津止渴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梔子烏梅湯」是治療傷寒後,虛弱煩躁睡不好,心中懊悔不安的良方。其組成包括梔子、黃芩、甘草、柴胡、烏梅等,各具功效,相互協調,改善身體不適。

  1. 甘草:性質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2.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柴胡能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同時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它也能疏散肝鬱之氣,改善肝氣橫逆所致之頭暈目眩,並能益氣清熱、調和血氣,緩解口苦口乾等症狀。此外,柴胡還能升陽舉陷,可治陽氣下陷之疾,如久瀉脫肛。

  3.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外傷、牙血、肺熱壅遏、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狀,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4.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烏梅能收斂腸道,有助於治療腹瀉和便祕;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常被用於蛔厥腹痛和嘔吐的治療;有生津解渴的功效,可改善口渴煩躁的症狀;斂肺止咳的功效,可治療咳嗽、哮喘等症狀;有止血功效,可治療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症狀;能收斂腸道,減少腸道運動,有助於治療腹瀉;能止嘔,可緩解口乾舌燥、喉嚨痛等症狀,亦可減少嘔吐。

  5.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梔子中的有效成分包括梔子苷和梔子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梔子烏梅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可改善身體不適。其組成中藥各有特色,相互搭配,共同發揮作用,緩解症狀,幫助康復。

傳統服藥法


梔子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柴胡1兩,烏梅肉14個(微炒用)。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盞半,生薑3片,竹葉14片,豉50粒,煎至7分,去滓溫服。
本方方名,《醫學綱目》引作「烏梅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炎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烏梅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八。 組成:梔子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柴胡1兩,烏梅肉14個(微炒用)。 主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

梔子烏梅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梔子1錢,黃芩1錢,柴胡2錢,甘草1錢,烏梅2個,人參1錢,麥冬1錢,竹葉14片。 主治:傷寒癒後,熱氣與諸陽相並,陽氣未復,不眠。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