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右軍方中含有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右軍方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胸痛等症狀,而烏藥的行氣止痛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疼痛,改善氣血運行。
- 溫中散寒: 烏藥還具有一定的溫中散寒功效,可以溫暖脾胃,改善寒凝的症狀。右軍方中常與其他溫中散寒的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溫中散寒的效果,達到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部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的目的。
右軍方中含有白芷,其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痛之功效。右軍方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白芷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 通竅止痛: 白芷亦可通鼻竅,對於鼻塞、頭疼等症狀有改善作用。右軍方也常用於治療鼻淵、頭痛等症,白芷的通竅止痛功效可以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白芷在右軍方中,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右軍方是一個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雄黃具有良好的殺菌、解毒作用,能有效對抗細菌和病毒,幫助清除體內毒素。這對於治療由於熱毒引起的病症如咽喉腫痛及膿腫等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雄黃中含有的砷元素,雖然在用量上需要謹慎控制,但在中醫理論中,適量使用可以發揮出驅邪和消腫的效果,有助於促進病情的痊癒。
最後,右軍方的組合藥材皆以清熱解毒為主,雄黃作為這一方劑的成分之一,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右軍方的組成中加入雄黃,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及中醫理論的需用考量。
右軍方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方中以硃砂配伍其他藥物,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
- 清熱解毒: 硃砂亦可清熱解毒,尤其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然而,硃砂具有一定的毒性,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右軍方中包含沒藥,乃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可針對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之效。其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並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癒合不佳等症狀,都有良好的療效。
右軍方中包含沒藥,可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的目的。
右軍方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右軍方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清除瘀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乳香還能行氣止痛,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右軍方中常配合其他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乳香在右軍方中發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名為「右軍方」,乃傳統中醫用於治療「楊梅瘡後鵝掌風」之方。以下分析其功效主治、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 楊梅瘡:即梅毒疾患,中醫認為此症多因濕熱毒邪侵淫,或穢濁之氣染結,發於肌膚、關節,甚則內攻臟腑。
- 鵝掌風:泛指手掌皮膚粗糙、皸裂、脫屑或癢痛之症,狀如鵝掌皮紋,多由風濕熱毒蘊結或血燥風盛所致。
此方針對「梅毒後遺之皮膚頑疾」,旨在解毒祛風、活血通絡,改善濕毒瘀阻所致之手部皮膚病變。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邏輯
1. 君藥(主攻方向)
- 烏藥(5錢):辛溫行氣,散寒止痛,能通徹三焦氣滯,助氣血運行,兼祛風濕。
- 白芷(5錢):辛香走表,善祛風燥濕、解毒止癢,為皮膚風濕瘡瘍常用藥。
作用:共為君藥,針對「風濕毒邪」之核心病機,開腠理、透邪外出,改善皮膚濕毒鬱結。
2. 臣藥(強化君藥並兼顧次要病機)
- 雄黃(2錢):辛溫有毒,專攻殺蟲解毒,傳統用於梅毒、惡瘡,善除穢濁之毒。
- 朱砂(2錢):甘微寒,清心鎮驚,兼能解毒防腐,輔助雄黃化解血分熱毒。
作用:集中清解深層鬱熱毒邪,尤其針對楊梅瘡遺留之毒瘀。
3. 佐使藥(調和藥性、輔助療效)
- 沒藥(1錢)、乳香(1錢):活血化瘀、消腫生肌,能改善局部氣血壅滯,促進皮膚修復。
作用:針對「久病入絡」之瘀血阻滯,疏通經絡氣血,助祛風毒。
4. 丸劑與服法
- 麵糊為丸:緩釋藥性,減輕雄黃、朱砂之峻烈。
- 燒酒送服:酒性辛散,助藥力透達肢末,尤適於肢端(手掌)病變。
整體邏輯:
以「行氣祛風」爲表(烏藥、白芷),「解毒活血」爲裏(雄黃、朱砂、乳沒),標本兼顧,集中清除殘餘濕毒與瘀血,恢復局部氣血濡養。
三、可能的治療原理推論
- 抗菌抗炎:雄黃含砷,朱砂含汞,古用於殺滅病原微生物(如梅毒螺旋體);白芷、烏藥揮發油可抑制皮膚真菌,改善鵝掌風症狀。
- 改善微循環:乳香、沒藥能擴張血管,促進皮膚代謝;烏藥行氣可緩解氣滯血瘀。
- 神經調節:朱砂鎮靜,或減輕癢痛感;白芷止痛,雄黃局部麻醉,均助緩解不適。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氣血並調」思路,針對複雜病理因素(濕、毒、風、瘀)設計,屬「攻邪為主」之劑。
傳統服藥法
烏藥5錢,白芷5錢,雄黃2錢,朱砂2錢,沒藥1錢,乳香1錢。
上為末,面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燒酒送下。5-7日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右軍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右軍方,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烏藥5錢,白芷5錢,雄黃2錢,朱砂2錢,沒藥1錢,乳香1錢。 主治:楊梅瘡後鵝掌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