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理中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茵陳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的功效。方中加入茵陳蒿,可有效清除濕熱,並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腹痛、發熱等症狀。
- 健脾和胃: 茵陳蒿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緩解濕熱對脾胃的損傷,促進消化功能,進一步增強整體療效。
茵陳蒿的加入,使茵陳理中湯在清熱利濕的基礎上,更能兼顧健脾和胃,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脾胃不和、肝膽濕熱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茵陳理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茵陳蒿味苦寒,理中湯以溫中健脾為主,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茵陳蒿的寒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寒涼傷胃,更適合脾胃虛寒者服用。
-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疼痛、補氣益脾等功效,與茵陳蒿配合,能更有效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茵陳理中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和中理脾: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和中理脾的功效。茵陳理中湯主治濕熱黃疸,而濕熱往往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氣虛,運化失調。白朮加入方中,可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利濕退黃。
- 配合茵陳蒿,增強利濕效果:白朮與茵陳蒿相配,一補一瀉,相輔相成,更能增強利濕退黃的效果。茵陳蒿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脾虛者單用茵陳蒿容易損傷脾胃。白朮的加入,可以補益脾胃,避免茵陳蒿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使利濕效果更為持久穩固。
茵陳理中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茵陳蒿性寒,擅長清熱利濕,但容易傷及脾胃陽氣。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補益脾陽,防止茵陳蒿過寒傷脾胃,使藥力更平和。
2. 助茵陳蒿利濕:乾薑辛溫,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茵陳蒿疏利濕熱,並使濕熱更快排出體外,增強療效。
因此,乾薑的加入,不僅平衡了茵陳蒿的寒性,更協調了藥性,使茵陳理中湯更能溫中利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茵陳理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退黃之效,但其性偏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脾,扶助正氣,防止茵陳蒿過寒傷脾,增強機體抵抗力。
- 調和陰陽:茵陳蒿偏寒,人參偏溫,二者相配,寒溫相濟,既能清熱利濕,又能扶正固本,更能有效地調和陰陽,使藥效更全面、更穏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理中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源自《傷寒論》理中湯加茵陳而成,主治「陰寒發黃,腹痛自利者」。所謂「陰寒發黃」,乃因中焦虛寒、脾陽不振,導致寒濕內蘊,阻遏膽汁疏泄,肌膚發黃(色多晦暗);兼見腹中冷痛、下利清穀、手足不溫等虛寒之象。此證不同於濕熱陽黃(如茵陳蒿湯證),而屬寒濕陰黃範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理中湯為底方(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 溫中散寒:乾薑辛熱,直祛中焦寒邪;人參、白朮、甘草益氣健脾,恢復運化之職。
- 止利止痛:白朮燥濕健脾,乾薑溫中止瀉,針對「腹痛自利」之虛寒下利。
加茵陳蒿(一錢):
- 茵陳為治黃要藥,其性微寒本可清熱利濕,但於此方中與大劑溫藥同用,反佐其寒性,專取「利濕退黃」之效。
- 理中湯先溫脾胃之陽以化寒濕,茵陳再導濕邪外出,共奏「溫化寒濕退黃」之功。
推理機理分析
- 陰黃成因在「寒濕困脾」,故以理中湯治本(溫陽化濕),茵陳治標(退黃)。
- 方中溫藥(乾薑)與濕藥(茵陳)比例懸殊,體現「治陰黃當重溫運」之旨,佐茵陳防濕邪纏留,非用其寒性。
- 此配伍彰顯中醫「異病同治」思維:理中湯原治太陰虛寒,今加一味藥即轉治陰黃,關鍵在病機同屬「中焦虛寒濕阻」。
總結
茵陳理中湯之妙,在於以經典溫補方為基礎,輕巧佐入專藥,既不悖「陰黃宜溫」之則,又精準針對發黃症狀,展現中醫方劑加減化裁之靈活與深度。
傳統服藥法
理中湯加茵陳1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理中湯, 出處:《傷寒廣要》卷八引《陰證略例》。 組成:理中湯加茵陳1錢。 主治:陰寒發黃,腹痛自利者。
茵陳理中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三。 組成:茵陳、白朮、人參、乾薑。 主治:陰寒發黃,腹痛自利者,及內傷寒、發黃。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