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抑肝導赤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潤肺: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抑肝導赤散主治肝火上炎、心煩口渴、咽喉腫痛等症,川貝母可以清熱解毒,潤燥生津,緩解咽喉腫痛,並有助於化解熱毒。
- 降火解毒: 川貝母還有降火解毒的作用,可以幫助降低肝火,進一步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諸多不適。
因此,川貝母在抑肝導赤散中扮演著清熱潤肺、降火解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促進整體療效。
抑肝導赤散的組成中,包含輕粉,其主要原因在於輕粉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功效。
輕粉,性寒,味辛,歸肺、肝、大腸經,能清熱瀉火,解毒散結。對於熱毒壅盛、血分有熱所致的各種熱證,如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發疹、吐血、衄血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抑肝導赤散主要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熱毒熾盛導致的各種熱證,而輕粉的清熱解毒、瀉火涼血功效恰好可以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抑肝導赤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小兒急驚風痊癒後,仍遺留痰證者。
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易因熱極生風或痰熱上擾而發急驚風(症見高熱、抽搐、神昏)。急驚風雖癒,但痰熱未清,痰阻氣道或蒙蔽心神,可致持續痰鳴、咳嗽、煩躁不寐等症。此方專為「驚後餘痰」而設,以清熱化痰、平肝鎮驚為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方底:瀉赤湯
瀉赤湯(生地、木通、甘草梢、竹葉)源自《小兒藥證直訣》,為清心導赤之基礎方,主治心經熱盛(如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其作用機理如下:
- 生地:涼血滋陰,清心火。
- 木通:降心火、利小便,使熱從水道出。
- 竹葉:清心除煩,解上焦熱。
- 甘草梢:緩急清熱,專治小便赤痛。
意義:小兒驚風多因心肝火旺,瀉赤湯先清心火,心火平則肝風自斂(「子能令母實」理論),從根源減少肝風內動之機。
2. 加味藥的協同作用
- 膽南星(膽星)4分:苦涼,專化熱痰,兼具熄風止痙之效,針對驚風後的痰熱膠結。
- 貝母(川貝)4分:甘潤微寒,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助膽星化解黏痰。
- 蘇子4分:辛溫降氣,化痰消積,能「降肝氣以平喘咳」(《本草備要》),與瀉赤湯之清熱形成「一降一清」之勢。
3. 整體配伍邏輯
- 清熱與化痰並重:瀉赤湯清心火以斷痰之來源(火煉津液為痰),膽星、貝母直接化痰濁。
- 抑肝與導赤並行:心火降則肝火不亢(瀉赤湯作用),蘇子降氣抑肝,膽星熄風,共奏平肝之效。
- 標本兼治:急驚風後,痰為標,心肝熱為本;本方既化痰治標,又清熱治本,防止驚風復發。
總結
此方以「清心導赤」為基礎,結合化痰、降氣、平肝之藥,形成「清—化—降」三法合一的治療策略,適用於小兒驚後痰熱未清之證,體現了中醫「治風先治痰,治痰先清火」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瀉赤湯加膽星4分,貝母4分,蘇子4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抑肝導赤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五。 組成:瀉赤湯加膽星4分,貝母4分,蘇子4分。 主治:小兒急驚癒後有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