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醉散

一醉散

YI ZU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醉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硃砂,這主要是因為硃砂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硃砂性寒,味甘,主要用於清心安神。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鋁鈉,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能夠幫助抑制過度的興奮,從而緩解因醉酒引起的煩躁不安和心神不寧。

在一醉散中,硃砂能夠有效地對抗因飲酒過量而產生的頭暈、噁心、心悸等症狀,同時還能加速體內酒精的代謝,促進恢復。此外,硃砂也被認為有助於保護肝臟,減輕酒精對肝臟的損害。因此,將硃砂納入一醉散的配方中,既能針對醉酒後的急性症狀,也符合中醫治療的整體調理理念,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救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醉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狂症」,即古代所指的精神躁動、言行失常、神志昏亂等症狀。其核心在於「鎮驚安神」兼「麻醉止痛」,使患者服用後進入昏睡狀態,從而緩解狂躁之象。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朱砂(5錢)

    • 傳統功效:重鎮安神、清心定驚。
    • 原理:朱砂為礦物藥,質重沉降,能直入心經,平息心火亢盛所致的神志不寧。狂症多因心火熾盛或痰熱擾神,朱砂可抑亢陽而鎮靜。
  2. 蔓陀蘿花(2錢5分)

    • 傳統功效:麻醉止痛、定顫止痙。
    • 原理:蔓陀蘿花含莨菪鹼等生物鹼,具強效神經抑制作用,古人用於「令人昏醉」,透過麻痺神經系統,暫時抑制狂躁症狀的生理基礎。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重鎮」與「麻醉」結合:

  • 標本兼治:朱砂治本,清心火、安神志;蔓陀蘿花治標,快速抑制躁動。
  • 協同效應:酒送服行藥勢,助藥力直達病所,加速「醉眠」效果。狂症患者得以「一醉」暫歇,緩解急症。

潛在機理推論

  • 神經抑制:蔓陀蘿花的生物鹼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搭配朱砂的鎮靜,可能短暫阻斷狂躁者的異常神經傳導。
  • 心理調節:強制性昏睡打破狂症的情緒惡性循環,類似古代「強制熄風」的思路。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的治法,透過劇藥(如蔓陀蘿)的抑制作用,應對急症狂亂,屬古代對精神疾患的「急則治標」策略。

傳統服藥法


朱砂5錢,蔓陀蘿花2錢5分。
上為末。
每服2錢,酒送下,若醉便臥,勿驚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腹股溝疝氣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躁鬱精神病(躁型)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四肢抽搐睪丸疼痛腫脹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一醉散, 出處:《病機沙篆》卷六。 組成:朱砂5錢,蔓陀蘿花2錢5分。 主治:狂症。

一醉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四物湯加草龍膽、防己。 主治:兩目暴赤,發痛不止。

一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五。 組成:川山甲(炮)2兩,麻黃(不去節)2兩,良薑2兩,石膏半兩。 主治:風濕痹走註,肢節疼痛。

一醉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九。 組成: 一醉散(《普濟方》卷四十九。)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九。組成:槐子4錢,旱蓮草4分,生地黃半兩。主治:黑發。 。 主治:黑發。

一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五引《全嬰方》。 組成:辰砂半兩,乳香半兩,酸棗仁(炒,去皮)半兩,全蠍3錢。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潮發進退,並十歲兒,風狂胡走,揮揚手足。大人風狂亦效。

一醉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一。 組成:全蠍14個(瓦上焙乾),蟬蛻14個(去頭足),地龍14條(去沙),白僵蠶14個(直者),淩霄14個(全者),防風1兩,紫菀1兩。 主治:遍身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