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一味萊菔子湯,顧名思義,僅以萊菔子一味藥材組成。其原因如下:
- 萊菔子性寒,味辛,具有消食化積、降氣止咳的功效。 單味使用,可針對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咳嗽痰多等症狀,起到較好的療效。
- 萊菔子性輕,易於上行,可達肺經, 且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單味使用安全性高,適合各類人羣,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味萊菔子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傷寒、溫病結胸」,其證屬外邪(寒或熱)與內在痰飲互結,阻滯胸膈氣機。具體表現為:
- 胸膈窒塞:痰飲與外邪膠結,氣機不通,故滿悶短氣、呼吸不利。
- 胃氣上逆:痰阻中脘,飲食、飲水不得下行,反隨逆氣嘔吐而出。
- 脈象特徵:脈沉滑而實,沉主病在裡,滑為痰實,反映痰飲鬱結之實證。
- 兼治疫證結胸:疫癘之邪挾痰濁上攻,病機相類,故可異病同治。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與炮製意圖:
- 萊菔子(生熟並用):
- 生者(1兩):性辛味甘,氣味峻烈,善「湧吐痰食」,能開宣上焦氣結,催吐痰涎宿滯。
- 熟者(2兩):炒製後性緩,專於「降氣化痰、消食除脹」,引痰飲下行從二便出。
- 比例調配:熟多生少,既防生品吐峻傷正,又藉其宣吐之性開塞,繼以熟品下氣消積,標本兼顧。
- 萊菔子(生熟並用):
方義邏輯與作用機轉:
- 痰氣並治:萊菔子辛甘入脾胃肺經,辛能散結、甘能緩急,善破痰飲與邪氣膠結之勢。
- 升降相因:生品輕浮上行,開胸膈之閉;熟品沉墜下行,通腸胃之滯,形成「先開後降」之勢,使痰飲或吐或泄,結胸自解。
- 單味效專:張錫純強調「一味萊菔子,昇降兼能,而以降為主」,避複方之繁,直擊痰氣互結之核心病機。
三、臨床應用推理
適用證候特點:
- 必有痰飲內停基礎(如案中患者「素多痰飲」),復感外邪誘發。
- 病位偏中上焦,以胸悶、嘔吐、飲食不下為主,屬實證(脈滑實、苔黃白)。
與「蕩胸湯」之別:
- 蕩胸湯(瓜蔞、芒硝等)瀉熱逐水力強,適於熱實結胸;
- 此方重在化痰降氣,對痰飲偏重、熱象不顯者更宜,案中先用蕩胸湯不效,乃因痰濁膠固,非單純攻下能解,反需萊菔子之辛滑疏通。
四、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升降氣機」為樞紐,通過萊菔子生熟異治:
- 宣壅滯:破除痰邪交結,恢復肺胃宣降。
- 導邪出:或從上湧吐,或從下消導,給邪出路。
- 調中焦:痰消則脾胃氣機得復,故後續以清火理痰藥收功,示「急則開結,緩則調本」之序。
注:此方體現張錫純「以簡驭繁」思想,針對痰氣結胸,不執著於經方陷胸湯類,而取尋常藥材巧用炮製,獨具匠心。
傳統服藥法
萊菔子2兩(生者1兩,熟者2兩)。
共搗碎,煎湯1大茶杯,頓服之。
結胸證:許某,年二十餘,得溫病,三四日覺中脘鬱結,飲食至其處不下行,仍上逆吐出。其脈沈滑而實,舌苔白而微黃,表裡俱覺發熱,然不甚劇。自言素多痰飲,受外感益甚,因知其中脘之鬱結,確系外感之邪與痰飲相凝滯也。先投以蕩胸湯,兩點鐘後,仍復吐出,為擬此方,一劑結開,可受飲食,繼投以清火理痰之品,兩劑痊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味萊菔子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萊菔子2兩(生者1兩,熟者2兩)。 主治:傷寒、溫病結胸。其證胸膈痰飲,與外感之邪互相凝結,上塞咽喉,下滯胄口,呼吸不利,滿悶短氣,飲水不能下行,或轉吐出;兼治疫證結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