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菔通結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便瀉結: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對於腸胃積滯、便祕腹脹者,芒硝能促進腸道蠕動,軟化糞便,利於排泄,緩解便祕症狀。
- 消積化痰:芒硝能軟堅散結,對於食積停滯、痰濁凝結者,芒硝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並能化痰止咳,消除積滯。
因此,消菔通結湯中加入芒硝,旨在通過其瀉下通便及消積化痰的作用,達到通暢腸道、化解積滯的效果。
消菔通結湯中包含萊菔子,主要原因有二:
- 消食導滯: 萊菔子味辛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其具有消食積、化痰止咳、通氣下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便祕等症狀。
- 通結化瘀: 萊菔子亦有行氣活血之效,能通利腸道,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解除腸道阻塞,改善消化功能,並能化瘀散結,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萊菔子在消菔通結湯中起到消食導滯、通結化瘀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食積氣滯、便祕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菔通結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用於「大便燥結久不通,身體兼羸弱者」,其病機為腸道津虧、燥屎內結,兼見氣虛不運。患者長期便秘,因燥屎停滯而耗傷正氣,形成虛實夾雜之證。此時若單用峻下之品,恐傷正氣;若純補虛弱,又難通腑實。故張錫純創此方,以「攻補兼施」為法,既潤下通結,又藉萊菔益氣生津之性,緩和樸消峻烈之弊。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淨樸消(芒硝)
- 性寒味鹹苦,歸胃、大腸經,為瀉下通便之峻藥,能軟堅散結、瀉熱通腸。其力專攻燥屎,然單用易傷脾胃,尤不適用於體弱者。
鮮萊菔(白蘿蔔)
- 性涼味辛甘,歸肺、胃經,具行氣消積、生津潤燥之效。
- 萊菔切片反覆煎煮,取其甘潤之性:
- 一則助樸消稀釋燥結,緩瀉而不傷正;
- 二則藉其生津益氣之功,護脾胃而防津液過耗(「以甘緩硝」)。
人參(加減用)
- 針對「脈虛甚」之證,補元氣、助運化,使通下之力得氣血推動而增效(「通補相須」),避免因正虛不運而致攻伐無效。
組方邏輯與特色
此方體現「峻藥緩用,攻中寓補」之法:
- 劑型設計:以萊菔五次煎煮濃縮,既增藥汁之潤,又使樸消與萊菔充分化合,減其燥烈。
- 配伍精髓:樸消瀉熱通便為「攻」,萊菔生津益氣為「守」,人參(選加)扶正為「助」,三者協調,通結而不損羸弱之體。
- 治法層次:先以萊菔行氣開結,再引樸消軟堅下行,終借人參(若用)固本,層層推進,尤適「虛中夾實」之頑固便結。
此方之理,亦暗合「增液承氣湯」之意,然更重「以食為藥」,展現中醫「藥食同源」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淨樸消4兩,鮮萊菔5斤。
若脈虛甚,不任通下者,加人參數錢,另燉同服。
將萊菔切片,同樸消和水煮之。初次煮,用萊菔片1斤,水5斤,煮至萊菔爛熟撈出。就其餘湯,再入萊菔1斤。如此煮5次,約得濃汁1大碗,頓服之。若不能頓服者,先飲一半,停1小時,再溫飲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消菔通結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淨朴消4兩,鮮萊菔5斤。 主治:大便燥結久不通,身體兼羸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