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陰和中煎

養陰和中煎

YANG YIN HE ZHONG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23%
腎經 17%
脾經 17%
肝經 11%
心經 5%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養陰和中煎方中使用玄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滋陰降火: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效。其能清泄心肺之熱,並能滋養腎陰,達到養陰和中的作用。
  2. 解毒散結:玄參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散結功效,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對於熱毒壅盛、痰火鬱結引起的各種病症,如咽喉腫痛、瘰癧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玄參在養陰和中煎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滋陰降火、解毒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陰虛火旺、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養陰和中煎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可針對熱毒熾盛、血瘀阻絡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等。
  2. 緩解熱毒傷陰:養陰和中煎旨在滋陰降火,和中健脾,針對熱毒傷陰、脾胃虛弱的症狀。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可緩解熱毒對陰液的損傷,並輔助滋陰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養陰和中煎中加入麥芽,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消食化積:麥芽味甘性涼,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對於飲食積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2. 疏肝理氣:麥芽還具有一定的疏肝理氣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噯氣泛酸等症狀。

因此,養陰和中煎中加入麥芽,可以起到消食化積、疏肝理氣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養陰和中煎中加入薄荷,是基於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能清利頭目、疏散風熱、止癢止痛。方中加入薄荷,主要針對因熱邪上擾所致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口渴咽乾、皮膚瘙癢等症。

此外,薄荷還有宣肺止咳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因熱邪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因此,薄荷的加入,既能清熱解表,又能宣肺止咳,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養陰和中煎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和胃止嘔: 藿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的功效。其揮發油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除濕邪,緩解脾胃不和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
  2. 解暑利濕,兼顧清熱: 藿香具有解暑利濕之效,能清除暑濕之邪,並能清熱解毒,與方中其他清熱藥材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暑、化溼止嘔的作用。

因此,養陰和中煎中加入藿香,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暑、化濕止嘔、和胃止嘔等功效,使整體方劑更具療效。

養陰和中煎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嘔: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溫脾、止嘔的功效。方劑中以養陰清熱為主,但亦需顧及脾胃運化。砂仁可行氣止嘔,緩解因陰虛而導致的脾胃不和、噁心嘔吐等症狀,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2. 助藥力:砂仁具有芳香開竅的作用,能夠促進藥物吸收,並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對於養陰清熱之藥而言,砂仁可以使其更容易到達病竈,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養陰和中煎」主治「白喉病,未服藥而嘔瀉者」。白喉在中醫屬「疫毒」或「時疫」範疇,多因肺胃陰虛、熱毒熾盛,上攻咽喉所致。若患者未服藥即出現嘔瀉,反映熱毒內蘊,兼有胃氣上逆與脾運失調。此時需兼顧「養陰清熱」以解疫毒,並「和中止瀉」以調脾胃。

藥物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潤玄參(玄參):

    • 性味苦鹹寒,歸肺、胃、腎經,長於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 針對白喉熱毒傷陰,咽喉腫痛,為清熱養陰主藥。
  2. 花提冬湖(疑為「天花粉」或「麥冬」之誤):

    • 若為「天花粉」,則清熱生津、解毒排膿,助玄參潤燥。
    • 若為「麥冬」,則養肺胃之陰,協同玄參增強滋陰之力。
  3. 丹皮(牡丹皮):

    • 清血分伏熱,涼血散瘀,防止熱毒深陷血分,兼顧陰傷致瘀。
  4. 大生地(生地黃):

    • 滋陰涼血,與玄參、丹皮共組「清熱養陰」核心,填補陰液耗損。
  5. 炒麥芽

    • 健脾消食,和胃止瀉,針對嘔瀉之症,助運化而防滋陰藥碍胃。
  6. 南薄荷(薄荷):

    • 辛涼透表,利咽解毒,輕清宣散咽喉鬱熱,緩解白喉局部腫痛。
  7. 廣藿香

    • 芳香化濕,和胃止嘔,協同炒麥芽調理中焦,改善嘔吐與腹瀉。
  8. 縮砂仁(砂仁):

    • 理氣醒脾,溫中止瀉,與藿香搭配以復脾胃升降之機,兼制寒涼藥傷陽。

治療原理

此方以「養陰清熱」與「和中止瀉」雙向調治:

  • 養陰清熱:玄參、生地、丹皮為主,直解白喉熱毒陰傷之本,並防熱毒深傳。
  • 和中調脾胃:炒麥芽、藿香、砂仁為輔,健脾化濕、理氣止瀉,解決嘔瀉之標。
  • 標本兼顧:薄荷輕宣透邪,助藥力達咽喉;砂仁溫中,反佐寒涼藥過度滋膩。

整體邏輯嚴密,既治白喉陰虛熱毒之因,又調脾胃失和之症,體現中醫「扶正祛邪、標本同治」特色。

傳統服藥法


潤玄參、花提冬湖、丹皮、大生地、炒麥芽、南薄荷、廣藿香、縮砂仁。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養陰和中煎有清熱解毒、和中止嘔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患者有脾胃虛弱、氣虛血虧等症狀,則不宜服用此方。

相關疾病


白喉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養陰和中煎, 出處:《喉科家訓》卷三。 組成:潤玄參、花提冬、湖丹皮、大生地、炒麥芽、南薄荷、廣藿香、縮砂仁。 主治:白喉病,未服藥而嘔瀉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