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香散

曲香散

QU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9.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2%
脾經 32%
肺經 18%
腎經 10%
大腸經 6%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曲香散中包含神麴,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曲香散多用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而神麴正好能針對這些症狀,促進消化,改善食慾。
  2. 理氣和胃: 神麴兼具理氣和胃的功效。曲香散中常配伍其他理氣藥物,如香附、陳皮等,神麴能與之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緩解胃氣不舒、胸悶腹脹等症狀。

總之,神麴在曲香散中發揮著消食化積、理氣和胃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曲香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芳香化濕:藿香氣味芳香,具有闢穢化濕之功,能有效驅散濕濁之氣,並開胃健脾,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二、解表止嘔:藿香辛溫,具有解表散寒、止嘔的作用,能有效緩解濕邪侵襲所致的頭痛、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整體療效。

曲香散中加入丁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2.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丁香氣味芳香,能芳香闢穢,醒脾開胃,增進食慾,對於脾胃不和、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曲香散中加入丁香,能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芳香闢穢、醒脾開胃的多重功效,進一步提升整體方劑的療效。

曲香散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降逆: 肉荳蔻性溫,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效。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等症狀,肉荳蔻能溫暖脾胃,降逆止嘔,起到緩解作用。
  2. 行氣止痛: 肉荳蔻芳香走竄,能行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脹痛,肉荳蔻可以溫通經絡,舒緩疼痛,起到改善症狀的作用。

因此,曲香散中加入肉荳蔻,能有效地溫中降逆、行氣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曲香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療「小兒慢驚,因吐瀉所致」。小兒慢驚風多因久瀉、暴吐後,脾胃虛損,土虛木亢,虛風內動而致。臨床可見手足搐搦、神情萎靡、面色蒼白等虛寒之象。此方以「止吐」為先,通過溫中止瀉、調和脾胃,間接平息肝風,體現「治風先治脾」的傳統理念。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赤曲(半兩)

    • 由米麥發酵而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消食化滯,助脾胃運化水穀,從根源減少吐瀉成因。古人認為其能「化滯調中」,適用於小兒食積氣滯所致嘔逆。
  2. 藿香葉(半兩,去土)

    • 芳香化濕,和中止嘔。其辛溫之性可醒脾開胃,針對吐瀉後濕濁內阻、氣機不暢的病機。與赤曲配伍,強化祛濕消滯之效。
  3. 丁香(二兩,不見火)

    • 辛溫降逆,為止嘔要藥。古人強調「不見火」以保留其揮發性成分,增強溫胃降氣之力。量大於他藥,突顯其針對胃氣上逆的主導作用。
  4. 肉豆蔻(二錢,麵裹煨)

    • 煨後辛燥之性減而澀腸止瀉力增。能溫中行氣,固攝大腸,與丁香協同溫脾腎之陽,抑制虛性瀉泄。

組方邏輯與作用層次

  • 核心病機:吐瀉傷脾 → 土虛風動。
  • 治則:標本兼顧,以「止吐瀉、溫中焦」為急,切斷病勢。
  • 配伍特點
    • 赤曲+藿香:消導與化濕並行,調理中焦氣機。
    • 丁香+肉豆蔻:一降一澀,既止胃逆又固腸滑。
  • 輔助用藥:香楠木湯送服,楠木性溫,傳統認為能「辟惡氣,安脾胃」,助藥力透達。

此方以溫澀為主,針對小兒脾胃虛寒的慢驚病機,通過消滯、降逆、固腸的協同作用,重建中土運化功能,間接緩解虛風內動,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赤曲半兩,藿香葉半兩(去土),丁香(不見火)2兩,肉豆蔻(面裹煨)2錢。
止吐。
上為細末。
每服1錢,1歲小孩半錢,煎香楠木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曲香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赤曲半兩,藿香葉半兩(去土),丁香(不見火)2兩,肉豆蔻(面裹煨)2錢。 主治:止吐。主治:小兒慢驚,因吐瀉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