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筋散
SHENG JI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家寶》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2.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28%
胃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筋散中加入木鱉子,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
木鱉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消腫止痛、散瘀生肌等作用。其藥理研究表明,木鱉子含有豐富的生物鹼、皁苷等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抑制細菌生長,從而達到生肌止痛的效果。
因此,將木鱉子加入生筋散中,有助於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加快生肌速度,對於骨折、跌打損傷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生筋散中加入蓖麻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蓖麻子性峻猛,有毒,但其藥性卻能消腫生肌,散結止痛。生筋散以其為君藥,旨在針對外傷瘀血、筋骨損傷等症,以毒攻毒,迅速消散瘀血,促進組織再生。
同時,蓖麻子配合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可起到引導藥性、緩解毒性,並協同生肌止痛的作用。因此,生筋散中使用蓖麻子,是經過嚴謹的配伍考量,以達到最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生筋散主治「小兒疳疾後天柱骨倒」。
- 天柱骨倒:古代醫籍中,「天柱骨」指頸椎部位,「骨倒」描述頸項軟弱無力、頭顱下垂不能挺舉之症,類似現代小兒營養不良或肌肉神經病變(如先天性肌無力)導致的頸部支撐無力。
- 疳疾關聯:疳疾為小兒慢性虛損病,多因脾胃虛弱、氣血虧虛,進而影響肌肉筋脈濡養。此症屬「五軟」範疇,與脾腎不足、肝血不榮有關,導致筋脈弛縱,骨弱不立。
此方外貼頸項,透過藥性刺激局部氣血運行,以「生筋」為名,可知其意在強筋通絡,助天柱骨恢復功能。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性味與功效
木鱉子(苦、微甘,涼,有毒)
- 傳統用途:消腫散結、袪風止痛,外用治瘰癧、疔瘡。其毒性成分(皁苷類)具強烈刺激性,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 本方作用:刺激頸項經絡,引發充血反應,改善氣血瘀滯,可能透過神經反射增強肌肉張力。
蓖麻子(甘、辛,平,有毒)
- 傳統用途:拔毒消腫、通絡利竅,外用治癱瘓、口眼歪斜,因其油性成分(蓖麻毒素)能滲透皮膚,刺激局部組織。
- 本方作用:輔助木鱉子加強藥性滲透,協同疏通經絡,促進筋脈氣血運行。
(二)配伍邏輯
- 協同刺激:兩藥均具毒性與刺激性,合用可增強局部皮膚反應(發熱、充血),可能透過神經反射調節頸部肌群,或間接激發陽氣上升以「舉」下垂之頭頸。
- 津唾調貼:以唾液為媒介,可能利用其黏附性與酶解作用(如溶菌酶)輔助藥物滲透,或中和部分毒性。
- 令熱貼之:強調「熱感」為藥效關鍵,符合中醫「溫通經絡」之理,熱力助藥性深入,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可能透過以下機轉發揮效果:
- 物理刺激:藥物毒性成分(如皁苷、蓖麻毒素)引發局部炎症反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肉萎縮或神經功能低下。
- 經絡調節:頸項為督脈、膀胱經所過,藥物刺激或可激發經氣,調和陰陽氣血,間接補益脾腎(如督脈主一身之陽)。
- 以毒攻毒:針對疳疾久病沉痾,利用毒性藥物「從外治內」,打破氣血壅滯狀態。
三、總結
生筋散為古代外治急救方,以劇毒藥物快速刺激體表,用於筋脈失養之急症。其設計體現「外治通絡」思維,結合藥物毒性與經絡理論,雖現代臨床罕用,但對理解古人「以毒為用」的治療智慧具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木鱉子3個,蓖麻子30個。上各取肉,同研。
每用1錢許,津唾調貼。急抱揩項上,令熱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生筋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家寶》。 組成:木鱉子3個,蓖麻子30個。 主治:小兒疳疾後天柱骨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