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根散

薤根散

XIE G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6%
肺經 26%
脾經 16%
心經 8%
腎經 8%
肝經 8%
膽經 8%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薤根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薤根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天花粉可清熱解毒,消散咽喉腫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2. 利水消腫: 天花粉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減少組織間液的積聚,緩解咽喉腫脹。薤根散中其他藥物如栝樓、貝母等也有利水消腫之效,天花粉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幫助患者更快恢復。

薤根散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清熱化痰之效。薤根散主治胸悶氣喘、痰多咳嗽,竹茹可清熱降火,化解痰濁,輔助薤白、枳殼等藥物疏通氣道,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2. 和胃降逆: 竹茹能和胃降逆,緩解胸悶氣逆之症。薤根散中加入竹茹,可協同薤白、枳殼等藥物理氣止痛,促進脾胃運化,減輕胸悶氣逆之不適,提高療效。

薤根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薤根散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脘痞悶、腹痛泄瀉等症。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溫暖脾胃,化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胸腹寒凝之痛。
  2. 配合薤白,增強療效: 薤根散方中,薤白性辛溫,擅長行氣止痛、散寒化濕。乾薑與薤白相配,一溫一散,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更能有效驅散寒邪,溫通氣血,解除胸腹之痛,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薤根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傷寒後陰陽易」,即傷寒熱病初癒,因房事或不節調養,導致病邪內傳,耗損陰陽氣血。其症狀特徵為:

  1. 頭重、百節解痛:病後餘熱未清,濕濁留滯經絡,清陽不升則頭重;氣血失和,筋骨失養故肢節痠痛如解。
  2. 翕翕氣劣:形容氣息微弱不續,為正氣虛損、氣機升降失常之象。
  3. 着床難起、手足拳:陰陽兩虛,筋脈失溫濡,嚴重時肢體攣急不伸。
  4. 卵腫疼痛:肝腎經脈受邪,濕熱下注或寒凝瘀滯所致。

此證屬「病後虛勞兼夾餘邪」,治法需兼顧清餘熱、和氣血、通經絡,並調和陰陽。


組成與配伍邏輯探討

  1. 君藥:薤根(藠頭)

    • 性味辛溫,入肺、胃、大腸經。
    • 傳統用於「通陽散結」,能行氣滯、散寒濕,主治胸痹、瀉痢後重。
    • 此方取其辛散之性,開泄鬱閉之邪氣,兼溫通經脈以緩解肢節疼痛。
  2. 臣藥:栝樓根(天花粉)

    • 甘寒質潤,清熱生津,善治熱病傷陰。
    • 與薤根配伍,一溫一寒,一散一潤,共調陰陽,兼清餘熱、滋枯涸之津液。
  3. 佐藥:青竹茹

    • 甘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 針對病後痰熱擾動、氣逆不降之「翕翕氣劣」,助降濁氣、和胃安神。
  4. 佐藥:炮乾薑

    • 炮製後辛燥稍減,溫中守而不走。
    • 與寒藥相配,防過寒傷陽;另可溫煦下焦,緩解寒凝之「卵腫疼痛」。
  5. 使藥:鼠糞(五靈脂類)

    • 古人用其「導濁通絡」,能活血散瘀、通利竅道。
    • 「1字」量微,引諸藥直達病所,破除經絡滯氣。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通調」為核心:

  • 氣機通暢:薤根、乾薑辛溫宣通,竹茹化痰降逆,使氣血升降復常。
  • 經絡疏通:薤根散結、鼠糞化瘀,緩解肢節拘急與陰部腫痛。
  • 寒熱並調:栝樓根清熱生津,佐以溫藥,防寒涼遏邪,適合病後寒熱錯雜之體。

全方體現「標本兼顧」思想,既祛殘餘之邪,又扶正氣之虛,為古代處理「陰陽易」證候的典型配伍。

傳統服藥法


薤根2兩,栝樓根2兩,青竹茹半兩,乾薑半兩(炮裂)。
上銼細,和勻,分作八服。
每服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入鼠糞末1字,攪令勻,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薤根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薤根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五十引《聖惠》。 組成:薤根2兩,栝樓根2兩,青竹茹半兩,乾薑半兩(炮裂)。 主治:傷寒後陰陽易,頭重,百節解痛,翕翕氣劣,著床不能起動,甚者手足拳,卵腫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