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竹茹湯

瓜蔞竹茹湯

GUA LOU ZHU R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肺經 33%
脾經 16%
膽經 16%
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瓜蔞竹茹湯中包含天花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瓜蔞竹茹湯主治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心煩不寐等症狀,而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作用,與方中其他清熱瀉火藥物如瓜蔞、竹茹等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效果。
  2. 利咽止痛:天花粉還具有利咽止痛的功效,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與方中竹茹、瓜蔞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咽喉疼痛,促進咽喉部位的炎症消退。

瓜蔞竹茹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止嘔: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降火、止嘔止渴的功效。對於熱邪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能有效清熱降火,緩解嘔吐症狀。
  2. 和胃降逆:竹茹能降逆氣,和胃止嘔,對於胃熱上逆所致的呃逆、嘔吐、泛酸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與瓜蔞等藥物配合使用,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和胃降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瓜蔞竹茹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陰陽易」,為古代醫家認為男女傷寒病後交接,相互傳染之證。其病機乃熱毒內擾,氣機上逆,故見「熱氣上衝,胸中煩悶」;熱極生風,筋脈失養,則「手足攣拳,搐搦如風狀」。方中以水煎藥調「燒裩散」(取穢濁之物燒灰,古人用以驅邪),反映當時對疫毒穢氣之獨特認知,意在清熱解毒、降逆熄風。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瓜蔞根(天花粉)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善清肺胃熱、生津潤燥。於此方中用以清解胸膈鬱熱,緩解煩悶,並滋陰以制陽亢。
  2. 青竹茹

    • 《本草備要》謂其「甘微寒,能除煩涼血」,專清熱化痰、和胃降逆。針對氣熱上衝之機,竹茹可導熱下行,平肝風內動。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兩藥相合,體現「清熱解穢、降逆熄風」之思路:

  • 清熱為本:瓜蔞根與竹茹皆性寒,協力清除上焦熱毒,熱去則風熄。
  • 降逆為標:竹茹善降胃氣,間接平肝風;瓜蔞根生津護陰,防熱灼筋脈。
  • 外邪與內熱並治:佐燒裩散(雖今已罕用),推測古人取其「以濁引濁」之意,試圖祛除穢毒,反映當時對傳染病之特殊理解。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熱盛動風之證,體現「清降並行」之法,適應於熱病後期餘熱挾風之變證,然其理論根基與現代醫學對傳染病機制的認識差異甚大,可視為古代醫家對特定症狀群之經驗總結。

傳統服藥法


瓜蔞根、 青竹茹
用水煎,調燒裩散在內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瓜蔞竹茹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瓜蔞根、青竹茹主治:陰陽易。熱氣上衝,胸中煩悶,手足攣拳,搐搦如風狀。 。 主治:陰陽易。熱氣上衝,胸中煩悶,手足攣拳,搐搦如風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