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浸膏片

竹茹浸膏片

ZHU RU JIN GAO P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藥制劑匯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25%
脾經 25%
膽經 25%
肺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茹浸膏片中含有竹茹,主要基於其清熱化痰的功效。

竹茹為禾本科植物毛竹或淡竹的乾燥莖鞘,性寒,味甘,入肺經。其主要成分包括竹茹多糖、黃酮類、揮發油等,具有清熱、止咳、化痰、利咽的作用。

對於痰熱咳嗽、咽喉腫痛、胸悶氣喘等症狀,竹茹能有效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因此,竹茹被廣泛應用於中藥方劑中,成為治療呼吸道疾病的常用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竹茹浸膏片以單味藥竹茹製成,其傳統功效主療「血熱引起之吐血、衄血、崩中」,以及「胃熱嘔吐、呃逆」。此主治方向源於竹茹的藥性與歸經理論:

  1. 涼血止血:竹茹性微寒,歸肺、胃、膽經,能清泄血分之熱。血熱妄行可致吐血(胃絡損傷)、衄血(肺胃熱上衝)、崩中(衝任不固),竹茹透過清熱涼血,間接穩定血行。
  2. 清胃止嘔:胃熱上逆易引發嘔吐、呃逆,竹茹善清胃膽鬱熱,降逆氣,符合《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治噦逆的思路,唯此方簡化為單味專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材選擇
    竹茹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的莖稈中層,其外皮富含竹茹多糖、酚酸類(如對香豆酸)、黃酮等成分。現代研究顯示,此類成分具抗炎、抗氧化、收斂黏膜作用,佐證其涼血止血與抗潰瘍(胃熱)效果。

  2. 製劑邏輯

    • 水提醇沉法:先以水提取水溶性有效成分(如多糖、氨基酸),再以乙醇沉澱去除澱粉、蛋白質等雜質,保留活性物質。
    • 濃縮增效:透過兩次提取與濃縮,確保黃酮類(如蘆丁)及酚酸物質充分釋出,強化清熱藥效。
  3. 作用機制推論

    • 涼血止血:可能通過抑制血管通透性(如黃酮類)、調節凝血功能(多糖促進血小板聚集)以止衄血、崩漏。
    • 和胃降逆:酚酸成分直接作用於胃腸道平滑肌,緩解痙攣(呃逆),或抑制胃酸過度分泌(胃熱嘔吐)。

三、配伍與簡化思辨

古代複方常用竹茹配伍黃芩、生地(如《婦人大全良方》治崩漏),或配陳皮、生薑治嘔逆。此方獨用竹茹浸膏,反映現代中藥「單味藥精提」思維,針對血熱與胃熱的核心病機,以簡馭繁,然其力稍遜於複方協同之效。

總結而言,竹茹浸膏片承襲傳統藥性,結合現代提取技術,從「清熱—降逆—止血」三層次作用於血分與胃腑,體現中藥「一藥多效」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竹茹外皮1千g。
涼血除熱。
取竹茹加入12倍量水中,以100℃溫浸 3小時,濾取藥液另存;殘渣再加10倍量水,同法提取2小時,濾取液與前液合併;濃縮至生藥量2:1時,加95%乙醇1.5倍量沈澱雜質,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過濾,沈澱用60%醇洗2~3次,將可溶性成分洗出,洗液與濾液合併,回收乙醇,放冷,再過濾一次,濃縮成濃膏,測定其含量,按規定的浸膏量,加輔料適量,壓製成片,每片內含總抽出物100毫克,即得。
每服1-3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子宮崩漏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胃腸出血暴食症胃酸食道逆流打嗝呃逆牙齦出血噁心反胃吐血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竹茹浸膏片, 出處:《中藥制劑匯編》。 組成:竹茹外皮1kg。 主治:涼血除熱。主治:血熱引起之吐血,衄血及崩中,還可用於胃熱嘔吐及呃逆。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