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白散

飛白散

FEI BA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6.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16%
腎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飛白散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降逆止逆的作用。飛白散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而肺熱往往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生薑能溫胃降逆,和解脾胃,緩解因肺熱引發的胃氣不和,起到止嘔的效果。
  2. 助藥力: 生薑性溫,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飛白散中其他藥物如白芷、蒼朮等,性寒或偏涼,生薑能起到調和藥性,使藥力更易發揮的作用,更好地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飛白散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類疣贅及皮膚病,其中斑蝥是其關鍵成分之一。斑蝥具有活血祛瘀、化痰散結的功效,能有效地刺激體內的免疫反應,增強對病變部位的血液供應,促進癒合。其獨特的藥理作用,使斑蝥在治療皮膚病及腫瘤方面獲得廣泛應用。

使用斑蝥作為飛白散的組成部分,除了其高效的療效外,還因其具備特定的成分能夠直接作用於病竈,從而加速局部細胞的代謝與更新。斑蝥中的活性成分能夠打破病理性的結構,促使毒素及病變組織的排除,進一步提高整體的抗病能力。然而,由於斑蝥的毒性,使用時須特別注意劑量及配伍,以避免不良反應。綜上所述,斑蝥在飛白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藥材的多功能性和協同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飛白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飛白散為古代外用方劑,主治「身上斑剝」。此症泛指皮膚表面出現色素脫失、斑塊狀病變,或皮膚粗糙剝落之候,類似今之「白駁風」(白癜風)、「紫白癜」(花斑癬)等皮膚疾患。其效旨在通過外擦刺激,促使患處皮膚反應,繼而褪去異常斑塊,復歸常色。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老薑

    • 性辛溫,具發散之性,古代外用常取其「開毛竅、通血脈」之功。切開後夾砒末煨製,可增強其穿透力,助藥性深入皮表,引導他藥透達病所。
  2. 砒(砒霜)

    • 大毒之品,古法煨製後毒性稍緩。其性烈而腐蝕,能「蝕死肌、去瘀積」,促使局部皮膚產生刺激性炎症反應,繼而脫落異常表皮層,此即「以毒攻毒」之理。
  3. 斑蝥末

    • 辛熱大毒,為強烈發泡藥。取其末趁濕擦於薑片,可協同砒霜之效,進一步刺激患處,引赤發泡,使局部氣血重新流通,達到「破瘀生新」之效。

邏輯推理與作用機轉

此方設計遵循「腐蝕—再生」之外治思路:

  • 煨薑夾砒:薑經火煨後,吸納砒之藥性,復藉其辛溫走散之性,載砒透皮;泥封煨製則緩砒之暴性,使藥力綿長。
  • 斑蝥助推:斑蝥發泡作用與砒協同,雙重刺激患處,迫使表皮病變組織脫落,相當於「人工剝蝕」療法。
  • 禁忌避風:操作後皮膚受損,避風以防外邪入侵,符合中醫「瘡瘍護衛」之則。

此方體現「異病同治」思想,凡皮膚斑剝屬氣血瘀滯、風邪凝結者,皆可藉猛烈外藥「開泄鬱結」,然須審證精準,非泛用之劑。

傳統服藥法


老薑、砒、斑蝥末。
用老薑切開作片,將砒末夾在內,以線緊縛定,用山黃泥封固曬乾,入火煨,候內薑收盡砒末,取出將斑蝥末乘濕揩拭於上。病人浴出,以穿山甲刮去塊上枯皮,用此薑重擦則成瘡,7日脫光,
忌見風七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飛白散,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老薑、砒、斑蝥末。 主治:身上斑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