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蠶丸
ZAO C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8.00)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脾經 20%
肝經 20%
肺經 20%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棗蠶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侵、筋脈拘攣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白僵蠶能有效抑制肌肉痙攣,緩解疼痛,達到祛風止痙的效果。
- 疏散風熱:白僵蠶亦能疏散風熱,對於因風熱上擾所致的發熱、頭疼、口渴等症狀,白僵蠶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達到疏散風熱的效果。
因此,棗蠶丸中加入白僵蠶,可達到祛風止痙、疏散風熱的功效,對於治療因風邪或風熱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棗蠶丸中加入大棗,主要源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一、緩和藥性: 大棗性溫和,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它能緩解藥物可能帶來的燥性或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二、增強藥效: 大棗與蠶砂相配,能增強其補益脾胃、滋陰潤肺之效。同時,大棗的甘味可助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物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棗蠶丸的傳統功效主治
傳統記載此方主治「瘡鼓」,即因瘡毒未清,誤用峻烈攻伐之藥(如過量辛溫發散或苦寒瀉下),導致毒邪內陷、氣血壅滯,轉為腹脹如鼓的病症。其機理在於:
- 毒邪內陷:瘡毒本應外發,誤治後反內攻臟腑(尤以脾胃為甚),阻遏氣機,形成實中夾虛之證。
- 津液失調:攻劫之藥耗傷正氣,脾胃運化失職,水濕停聚,兼毒熱鬱結,故見腹大脹滿。
古人以「棗蠶丸」治此證,反映其兼具 解毒、健脾、行滯 的複合作用,而非單純瀉下或補益。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僵蠶(君藥)
- 解毒散結:僵蠶性升,能透發內陷之毒邪,其辛鹹之性可軟堅散結,化解瘡毒鬱熱。
- 祛風化痰:瘡脹多伴氣滯痰阻,僵蠶能疏風通絡,間接助氣血運行。
- 製法深意:先以紅棗湯洗蠶,一則緩和其燥性,二則借棗甘溫之氣引藥入脾,強化托毒外達之效。
紅棗(臣藥)
- 健脾益氣:大棗甘溫補中,挽救誤攻所致脾胃虛損,從根本恢復運化功能,助排除水濕脹滿。
- 緩和藥性:制約僵蠶可能的攻散太過,形成「攻不傷正」的配伍。
- 丸劑載體:棗肉黏合為丸,延緩藥力釋放,適合慢性調理;再以棗湯送服,強化健脾作用。
協同原理
- 攻補兼施:僵蠶主「攻」(透毒散結),紅棗主「補」(益氣健脾),標本同治。
- 氣血並調:僵蠶行氣通絡,紅棗補血生津,適合瘡毒內陷導致的氣血紊亂。
- 內外相引:外用棗湯洗蠶,內服棗湯送藥,形成「同氣相求」的治療網絡。
此方組方簡練,體現中醫「藥對」思維,針對「毒滯中焦」的核心病機,通過調和脾胃氣血,使邪有出路而脹滿自消。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4兩,紅棗4兩。
先用水煮紅棗一二滾,取湯洗蠶棄湯,以棗去皮核搞爛,將蠶曬乾為末二兩,同棗搗和為丸。
每服3錢,早、中、晚仍用紅棗湯送下。服完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棗蠶丸,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組成:白僵蠶4兩,紅棗4兩。 主治:瘡鼓。患瘡誤用攻劫之藥,致毒氣入內,腹大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