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膠散

鹿角膠散

LU JIAO J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腎經 50%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鹿角膠散中包含鹿角膠,主要原因是其藥性與方劑所治病症相符。鹿角膠具有 補腎壯陽、強筋健骨、止血生肌 的功效。而鹿角膠散常用於治療 腎虛、腰膝痠軟、筋骨痿弱、骨折 等病症。

鹿角膠可以 補益腎氣,改善腰膝痠軟、筋骨痿弱等症狀。其 生血止血 的功效,可以治療骨折引起的出血和骨骼癒合不良。因此,鹿角膠是鹿角膠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它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夠發揮更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鹿角膠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便出血」,即中醫所稱「尿血」。古代醫家認為尿血多因下焦熱盛、陰絡受損,或腎陰虧虛、虛火灼絡所致。此方以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為主,佐以滋陰之品,針對熱擾血分、血不循經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鹿角膠

    • 性溫味甘鹹,歸肝腎經,本為滋補精血之品,此處炒黃後增強收澀止血之效,兼能固護下元。雖性溫,但與大量清熱藥同用,可制其溫性而存其止血之用。
  2. 臣藥:黃芩、黃連、梔子仁

    • 黃芩(炒)清上焦肺熱,肺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黃連(炒)瀉心火,心火清則小腸熱降;梔子仁通瀉三焦火熱,導熱下行。三者協力清熱涼血,從多層次(上、中、下焦)解除熱迫血妄行之病機。
  3. 佐藥:胡粉、龍骨

    • 胡粉(炒黃)即鉛粉,外用可斂瘡,內服少量用之,取其收澀止血之效;龍骨煅後收斂固澀,止血兼能安神,防心火妄動。此二藥強化止血之功,並斂攝下焦。
  4. 使藥:炙甘草

    • 調和諸藥,緩和苦寒之性,保護脾胃,助藥力持久發揮。

三、整體方義
此方以「清熱涼血為主,收澀止血為輔」為立方核心:

  • 清熱:黃芩、黃連、梔子仁瀉火,直折熱勢,斷血尿之源。
  • 止血:鹿角膠、胡粉、龍骨收澀止血,急則治標。
  • 配伍巧思:鹿角膠性溫,與大量寒涼藥相配,既防寒涼太過凝血留瘀,又避免溫燥助火,體現「寒溫並用」之妙。

四、適用證型推論
根據組方特点,推測其主治證屬「下焦濕熱夾雜陰傷」:

  • 熱象:小便赤熱、尿血鮮紅、心煩口乾。
  • 虛象:可能伴隨輕度腰膝乏力(故用鹿角膠兼顧補益)。

此方標本兼治,適於熱盛絡傷之急性尿血,而純虛寒證或氣虛失攝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黃芩半兩(去須,微炒),黃連半兩(去須,微炒),胡粉半兩(炒令黃色),梔子仁1兩,龍骨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
每服2錢,以冷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陰道炎肺結核胰臟炎白帶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子宮頸炎骨質疏鬆症咳嗽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鹿角膠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組成:鹿角膠(炒)2兩。 主治:小便出血。

鹿角膠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鹿角膠1兩(研碎,炒令黃燥),覆盆子1兩,車前子1兩。 主治:虛勞夢泄。

鹿角膠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白芍藥1兩,生乾地黃2兩,羚羊角屑1兩,柏葉1兩,黃耆1兩,刺薊1兩。 主治:虛勞,內傷寒熱,吐血。

鹿角膠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鹿角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人參半兩(去蘆頭),川芎1兩,當歸3分(銼,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妊娠胎動,腹痛悶縱。

鹿角膠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烏賊魚骨1兩(燒灰),當歸1兩(銼,微炒),龍骨1兩,白朮1兩。 主治:婦人白崩不止。

鹿角膠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白龍骨1兩,桂心1兩,當歸1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白朮1兩。 主治:婦人白帶下不止,面色萎黃,繞臍冷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