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生散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三生散中加入烏頭,可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如風寒感冒、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效果。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烏頭除了祛風散寒,還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在三生散中,烏頭可與其他藥材配合,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的效果。
三生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因其 祛風止痙 的功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脾、肺、胃經,具有 化痰止咳、祛風止痙、消腫止痛 等功效。
三生散主要用於治療 小兒驚風、痰濁壅塞、肢體抽搐 等症,而天南星的祛風止痙功效,可以有效控制小兒抽搐,並化解痰濁,達到止驚的效果。此外,天南星還能通經絡、散瘀血,對於小兒驚風造成的氣血瘀滯也有輔助作用。
三生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之效。三生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咳嗽痰多等症狀,而生薑的解表散寒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助藥力: 生薑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三生散中其他藥物多屬寒涼之性,加入生薑可中和寒性,避免藥性過寒而傷脾胃。同時,生薑能促進藥物進入經絡,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生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風上攻頭腦,痰滯上行,以致偏正頭疼
此描述指出頭痛成因屬「風痰上擾」:
- 風邪:中醫「風」為百病之長,其性上行,易襲頭部,導致頭痛、眩暈。風邪常夾痰、寒、熱等邪氣為患。
- 痰滯:痰濕內生,隨氣機逆亂上攻頭面,阻塞清竅,引發頭痛昏重,可能伴隨胸悶、嘔惡等痰濕證候。
「偏正頭疼」指疼痛或偏側或全頭,反映病位在厥陰(肝經)與陽明(胃經),與風痰循經上攻相關。
組成藥物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草烏(生用)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歸肝經,擅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 作用機理:
- 辛溫走竄,能「搜剔風邪」,尤其針對風寒濕邪痺阻經絡之頭痛。
- 其毒性成分(烏頭鹼)在高熱煎煮後部分降解,轉為鎮痛、抗炎作用,抑制神經痛覺傳導。
- 生用取其峻烈之性,速開腠理,驅散頭部寒濕凝滯。
2. 厚朴(生用)
- 性味功效:苦辛溫,歸脾、胃、肺經,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 作用機理:
- 行氣降逆,破解痰濕壅滯,阻斷痰濁上攻之勢。
- 與草烏協同,一升一降:草烏驅風上行,厚朴導痰下行,調暢氣機。
- 現代藥理示厚朴酚能鬆弛平滑肌,緩解痰濕所致胃腸脹滿(可能間接減少膈肌壓迫,影響頭部氣血)。
3. 甘草(生用)
- 性味功效:甘平,歸十二經,解毒緩急、調和藥性。
- 作用機理:
- 制約草烏毒性,甘緩其燥烈之性,降低對胃腸刺激。
- 甘緩和中,避免厚朴苦溫耗氣,保護脾胃運化功能。
- 本身亦有微弱祛痰作用(甘草酸促進呼吸道黏液代謝)。
4. 大棗(煎服時加入)
- 輔助角色:補脾和胃、養血安神,緩衝方中藥物的峻烈之性,並助脾胃吸收藥力。
整體方義與治療原理
- 祛風散寒為核心:草烏為君,直攻頭部風寒濕邪,針對「風上攻」病機。
- 化痰降氣為關鍵:厚朴為臣,降氣化痰,切中「痰滯上行」之標。
- 調和解毒為佐助:甘草、大棗製毒護胃,使攻邪不傷正。
- 煎服法意圖:
- 大棗同煎,取其滋潤以防辛燥傷津。
- 「重者灌之」顯示急症處理思維,可能用於風痰閉阻神昏之急症。
推測適用證候:
頭痛劇烈、昏沉如裹,遇寒加重,或伴嘔逆痰涎,舌苔白膩,脈弦滑。屬風寒夾痰實證,非虛火上炎或氣血不足者。
配伍特點:
「三生」強調生用,藥性未經炮製而保留峻烈之效,適用於實邪急症,體現「急則治標」原則。然須精準辨證,避免誤用於熱證或陰虛體質。
傳統服藥法
草烏7個,厚朴1尺,甘草3寸(並生用)。
上為末。
水1中盞,末1錢,加大棗7個,煎至7分服,重者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生散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生散,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草烏7個,厚朴1尺,甘草3寸(并生用)。 主治:卒死,陰盛四逆,吐瀉不止。
三生散, 出處:《明醫指掌》卷六。 組成:烏頭(炮)1錢,白附(炮)2錢,南星(炮)2錢半,生薑3片。 主治:風上攻頭腦,痰滯上行,以致偏正頭疼。
三生散, 出處:《幼科指掌》卷四。 組成:防風、天南星、熟半夏、黃芩、川烏、川羌活、麻黃根、石菖蒲、白茯苓、陳皮、焦白朮、甘草。 主治:心中風,頭仰面傾側卧,痰迷關竅,言語不清,汗出唇紅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