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化瘀理膈丹中加入三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三七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效清除瘀血,有助於治療因瘀血阻滯引起的胸膈滿悶、疼痛等症狀。
- 理氣止痛:三七不僅能活血化瘀,還能理氣止痛,能舒緩胸膈氣滯,緩解胸悶氣短、疼痛等不適。
因此,三七在化瘀理膈丹中起到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胸膈滿悶、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化瘀理膈丹」主治「力小任重,努力太過,以致血瘀膈上」,其核心病機為過勞傷氣,氣滯血瘀,瘀血停於膈膜之上。患者常見胸膈悶脹、短氣(呼吸不暢)、甚或吐血後遺留瘀滯未清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體力超越負荷(如搬重物、劇烈勞作),導致氣機逆亂,血行不暢而瘀阻;亦可能因吐血後過用補藥、涼藥或藥炭強行止血,使血雖止而瘀未化,反留滯為患。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三七(2錢,搗細)
- 功效: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 作用機理:
三七為「血證聖藥」,既能活血化瘀,又兼止血之效,適用於瘀血停滯兼有出血傾向者。此方中重用三七,取其化瘀不傷正的特性,直接化解膈上瘀血,疏通氣機,改善胸悶短氣。其「理膈」之效,實為通過化瘀以恢復膈膜氣血運行,緩解局部阻塞。
2. 鴨膽子(40粒,去皮)
- 功效:清熱解毒、蝕瘡殺蟲(傳統多用於痢疾、瘧疾)。
- 作用機理:
鴨膽子味極苦,性寒,傳統雖少用於血證,但本方取其**「蝕瘀」之能。其苦寒之性可清解瘀久所生之鬱熱,而「蝕」的特性可能有助於消融頑瘀**(類似現代醫學的抗凝血或纖維蛋白溶解作用)。然其性峻烈,故強調「不可嚼破」,以免過度刺激胃腸引發嘔吐。
配伍邏輯
- 三七為主,鴨膽子為輔:三七直接活血化瘀,鴨膽子加強攻逐頑瘀之力,二者相配,一溫和一峻烈,共奏「化膈上瘀血」之效。
- 針對病理特點:瘀血停於膈上,非一般活血藥所能及,故需三七之「散」結合鴨膽子之「蝕」,形成針對性治療。
- 標本兼顧:三七兼能止血,可防化瘀時再度出血;鴨膽子清熱,防瘀血化熱,體現「瘀去新生」之理。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化瘀通膈」為核心,通過三七活血、鴨膽子蝕積,化解膈膜瘀滯,恢復氣機升降。其設計契合中醫「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論,尤其適合因暴力傷絡(勞力過度)或誤治(過用止血藥)所致的瘀血留滯證。全方藥簡力專,體現張錫純「瘀血得化,氣自順暢」的辨治思想。
(註:鴨膽子現代多外用,內服需謹慎,此分析基於古籍原方記載。)
傳統服藥法
三七2錢(搗細),鴨膽子40粒(去皮)。
開水送服,1日2次。
凡服鴨膽子,不可嚼破;若嚼破,即味苦不能下嚥,強下嚥亦多嘔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化瘀理膈丹,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三七2錢(搗細),鴨膽子40粒(去皮)。 主治:力小任重,努力太過,以致血瘀膈上,常覺短氣;若吐血未癒者,多服補藥或涼藥,或多用諸藥炭強止其血,亦可有此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