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氣丸

脫氣丸

TUO Q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小腸經 16%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脫氣丸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脫氣丸旨在治療因濕熱阻滯所致的氣滯腹脹、胸悶等症狀,赤小豆可利水消腫,祛除濕熱,使氣機通暢,達到緩解腹脹、胸悶的目的。
  2. 健脾和胃: 赤小豆亦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消化功能。脫氣丸中常含有其他健脾和胃的藥物,赤小豆的加入有助於協同這些藥物的功效,共同達到健脾和胃、改善消化功能的目的。

脫氣丸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宣通氣滯的功效。

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宣通氣滯的作用。脫氣丸的組成多為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藥物,通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利水通淋的作用,促進體內濕濁之氣排出,同時也能幫助氣機疏通,解除氣滯,避免痰液阻塞氣道。

因此,通草的加入,既能利水通淋,又能宣通氣滯,對於脫氣丸的整體療效起到增強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脫氣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脫氣丸由赤小豆與通草兩味藥物組成,主治「水腫」。其功效核心在於「下氣」,即通過利水、行氣以消除水濕停滯,緩解因水液代謝失常導致的身腫、脹滿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水腫多與肺、脾、腎三臟氣化失調相關,此方以簡潔配伍針對水濕鬱滯的病理基礎。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赤小豆

    • 性味歸經: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 功效: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能通利水道,使水濕從小便而出。現代藥理亦證實其富含鉀離子,可調節體內電解質,促進水分代謝。
    • 治療角色:針對水腫實證,直接分解停聚之水濕。
  2. 通草

    • 性味歸經:甘、淡,微寒;歸肺、胃經。
    • 功效:清熱利濕、通淋下乳。《本草綱目》指出其「入陽明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其輕清之性善通利三焦水道,尤擅導濕熱從小便出。
    • 治療角色:助赤小豆加強利水之效,並通過宣通肺氣(提壺揭蓋法)間接促進水液運行。

三、配伍邏輯與協同作用

此方以「利水滲濕」為主軸:

  • 赤小豆為君:直攻水濕,消腫治標。
  • 通草為臣:輔助通調水道,兼輕宣肺氣以開水之上源。二者相配,形成「上下分消」之勢,使水濕從下焦小便排出。

原理延伸:水腫成因多為氣滯水停,此方雖未直接用行氣藥,但通草之「通」性與赤小豆之「利」性結合,可間接推動氣機,達到「氣行則水行」的效果,符合古人「脫氣」(祛除滯氣)的命名意涵。

四、潛在應用與限制

此方藥簡力專,適合輕度水腫或濕熱初起者。若水腫屬脾腎陽虛或氣虛所致,則需配伍溫補之品(如白朮、附子)以標本兼治。然其組方體現了中醫「通利下行」的治法思維,對濕鬱氣滯之證具有基礎調理價值。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通草。
下氣。
煮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脫氣丸, 出處:《證類本草》卷二十五引《陳藏器本草》。 組成:赤小豆、通草。 主治:下氣。主治: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