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豆蔻散方劑中包含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 溫胃止嘔: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胃散寒、行氣止嘔之效。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肉荳蔻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改善胃寒所致的不適。
- 調和脾胃: 肉荳蔻入脾胃經,能溫脾健胃,調和脾胃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肉荳蔻能溫中助運,促進脾胃消化吸收。
因此,豆蔻散中加入肉荳蔻,可起到溫胃止嘔、調和脾胃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豆蔻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 收斂固澀 與 益氣生津 的功效。
豆蔻散以化濕止瀉為主要功效,五味子則能 收斂脾胃,防止滑泄,有助於鞏固脾胃,防止藥效流失。同時,五味子亦能 滋養心肺,生津止渴,可緩解濕熱所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提升藥效。
此外,五味子性酸,能 抑制豆蔻等辛燥之品,避免過於燥烈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於臨牀應用。
豆蔻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其中,赤石脂的加入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赤石脂性平、不寒不熱,具有收斂止瀉、健脾固腸的功能,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的情況。此外,赤石脂還具有防止食物在腸道中腐敗發酵的作用,從而幫助減少腹脹和不適感。
在豆蔻散中,赤石脂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整體療效,還能調和其他藥材的作用,實現更為平衡的效果。豆蔻本身具香氣,能夠行氣健脾,兩者相輔相成,讓整個方劑更為完整。透過赤石脂的調理,豆蔻散能有效促進食慾和消化,減輕患者的不適。因此,在臨牀應用中,豆蔻散以赤石脂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療中“和合”的思維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豆蔻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專治「滑洩」,即腸胃虛寒不固所致的泄瀉不止,甚至完穀不化、脫肛等症。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脾腎陽虛、固攝無力,或久瀉傷及腸道滑脫所致。方名「豆蔻散」以肉豆蔻(肉果)為君藥,取其溫中澀腸之效,合赤石脂、五倍子等收斂固脫,體現「滑者澀之」的治療原則。其用藥配伍強調整脾、溫中、止瀉三法並行,符合古人對虛寒泄瀉的病理認識。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中固澀為主軸
- 肉果(肉豆蔻煨):辛溫香燥,煨後澀性增強,溫脾止瀉(《日華子本草》謂「調中下氣,止瀉痢」)
- 赤石脂、龍骨(煅)、五倍子:三藥均具收澀之性,直接固攝腸道,針對滑脫不止的標證(赤石脂兼能温裏,《本經逢原》指其「療腸澼下痢」)
- 枯礬(一方加入):燥濕斂瘡,加強澀腸止瀉(《本草綱目》載其「吐下痰涎飲澼」)
健脾行氣為輔助
- 人參、白朮:補益脾氣,從本治虛(《傷寒論》理中湯思路)
- 木香、砂仁、藿香:芳香醒脾,理氣化濕,防收澀藥壅滯氣機(如《本草備要》言砂仁「行氣調中,治虛勞冷瀉」)
- 山楂:消食導滯,針對可能兼夾的食積(《本草撮要》稱其「止�痢」)
給藥途徑的設計
- 薑湯送服(吐):生薑溫胃止嘔,適用於胃氣上逆之嘔吐
- 米湯送服(瀉):粳米補中益氣,助藥力達腸道(《千金方》常用米湯護胃氣)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的配伍體現「標本同治」思維,以收澀藥急止滑脫(治標),結合補脾藥恢復運化、行氣藥調暢中焦(治本)。尤其煨肉豆蔻與赤石脂的組合,既溫裏散寒又固澀下焦,符合《景岳全書》「久瀉無火,多責脾腎」的論述。而佐以少量人參、白朮,則暗含「澀中寓補」之法,避免純澀致邪留之弊。
傳統服藥法
肉果(煨)5錢,龍骨(煅)5錢,木香5錢,砂仁5錢,山楂3錢,五倍子3錢,赤石脂3錢,藿香3錢,白朮3錢,人參1錢,一方有枯礬2錢。
上為末。
每服1錢或5分,看兒大小,吐用薑湯,瀉用米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有收斂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豆蔻散,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陳粟米1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五味子半兩,赤石脂(研)半兩。 主治:滑泄。
豆蔻散,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大肉豆蔻1枚(剜小孔子,入乳香3小塊在內,以面裹煨,面熟爲度,去面)。 主治:脾虛腸鳴,久痢不止。腹痛洞瀉,腸鳴,胃虛冷,乳食不化。
豆蔻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九。 組成:肉豆蔻1個(煨),木香1錢,丁香1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甘草(炙)1錢,藿香葉1錢。 主治:嬰孩小兒脾寒虛吐,飲食之間便作嘔逆。
豆蔻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八。 組成:肉豆蔻1個(煨),胡粉(炒)2錢,龍骨(生)1錢,白礬(枯)1錢。 主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弱,糟粕不聚,瀉痢不止,或赤或白,冷熱不調,日夜頻並,癒而又發。
豆蔻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肉豆蔻3個,官桂1分(去皮),川芎1分,香附子21個(炮過),零陵香1分,陳皮(去白)1兩,甘草3分(炮)。 主治:和一切氣。主治:脾胃虛寒,痰飲停滯,嘔吐不止。
豆蔻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肉豆蔻2枚,麻黃(去根)1分,木香1分,蛜(蟲祁)5個(糯米炒令黃,去末),吳茱萸1铢,白朮1分,乾薑2铢(炮),大黃8铢(濕紙裹煨),訶黎勒2枚(炮),茯苓(去皮)8铢,甘草1分(炙),附子8铢(炮,去皮),青橘皮2-7片,桂心3铢,槟榔2枚,當歸1分。 主治:兩感傷寒結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秘塞,陰毒昏沉,臍下水結撮痛,四肢逆冷,心躁,不省人事,食癥結聚,心下逆滿,坐卧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