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牡蠣丸
NEI XIAO MU L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牡蠣丸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平肝潛陽,軟堅散結: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軟堅散結之效。其性寒可降肝火,平息肝陽上亢;味鹹可軟化堅硬之物,散結消腫。對於肝陽上亢、肝氣鬱結所致之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等症狀,牡蠣可發揮良好作用。
- 安神定志,鎮靜安眠:牡蠣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鎮靜安眠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煩躁不安等症狀,牡蠣亦可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內消牡蠣丸加入牡蠣,正是利用其平肝潛陽、軟堅散結、安神定志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內消牡蠣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皁莢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針對牡蠣殼的寒涼性質,減緩其對胃腸道的刺激,並輔助其消腫散結的作用。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皁莢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進一步消腫止痛,緩解因痰濕瘀阻所致的疼痛不適。
因此,內消牡蠣丸中加入皁莢,可有效提升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化瘀等功效,並協調藥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內消牡蠣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內消牡蠣丸主治瘰癧。方劑組成僅有煅牡蠣與皁莢子兩種藥材,其治療原理可從兩藥功效入手分析:
一、藥物功效與作用機制:
牡蠣 (煅過): 方中牡蠣經煅制,其功效更趨於收斂、平肝潛陽。古籍記載牡蠣具有平肝、制酸、固精、止渴、安神等功效。在治療瘰癧上,牡蠣煅後其收斂作用增強,能斂邪扶正,有助於控制瘰癧的潰瘍及滲漏。其平肝作用,可緩解因瘰癧引起的肝氣鬱結,從而緩解疼痛及其他不適症狀。
皁莢子 (白水浸): 皁莢子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痰散結、潤燥通便等功效。白水浸泡的目的,是為了去除皁莢子的刺激性,降低其毒性,並使其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在治療瘰癧方面,皁莢子可清解因痰火鬱結而導致的瘰癧,促進其消散。
二、方劑功效機制綜述:
內消牡蠣丸乃寒熱並用之劑,以煅牡蠣斂邪扶正,收斂潰瘍滲漏,平肝安神,緩解症狀;並佐以皁莢子清熱解毒,消散痰核,從而達到治療瘰癧的目的。 兩藥相配,一收一散,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瘰癧病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牡蠣的收斂作用能防止病情加重,而皁莢子的清熱解毒作用則能從根本上消滅病邪。此方劑的治療策略,體現了中醫治療腫瘤的整體觀,並非僅僅針對局部病竈,而是考慮到整體的臟腑功能平衡。
三、總結:
內消牡蠣丸通過煅牡蠣的收斂平肝和皁莢子的清熱解毒,共同作用於瘰癧,達到消散腫塊,緩解症狀的目的。此方劑簡潔有效,體現了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其治療原理在於調整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瘰癧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牡蠣(煅過,為末)3兩,皂莢子2升(取白水浸一宿)。
上二味,先將皂莢子以水3升,煮令爛,取出入瓷盆內,研為膏,入牡蠣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溫酒送下,日晚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牡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牡蠣(煅過,爲末)3兩,皂莢子2升(取白水浸1宿)。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