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管丸

化管丸

HUA GU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45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大腸經 21%
胃經 21%
心經 12%
脾經 12%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管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用途是清熱化痰、利咽止咳。其中,胡黃連作為方劑的一個成分,有其特定的藥理作用。

胡黃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特別對於濕熱下注所引起的咽喉腫痛、痰多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其成分中的黃連素能有效降低體內的病理熱量,從而減輕炎症反應的程度。此外,胡黃連對於胃腸道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以調理脾胃,從而促進消化和吸收,使身體的免疫力得到增強,進一步輔助治療相關疾病。

因此,胡黃連在化管丸中的作用不僅能夠針對化痰止咳的主要功效,還能針對感染及炎症的根本原因進行調整,提升整個方劑的療效,是其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化管丸中含有麝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芳香,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對於神志昏迷、中風痰迷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2. 活血化瘀: 麝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化管丸中加入麝香,可以起到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疾病有較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化管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瘡瘻管」,屬中醫外科範疇。古代醫家認為,痔瘻因濕熱瘀毒蘊結下焦,腐蝕血肉成管,久不癒合。化管丸之名即暗示其作用在於「化除瘻管」,並促使膿液排出,為後續「退管收功」奠定基礎,屬階段性治療方劑。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胡黃連(薑汁炒)

    • 性味功效: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方中角色:薑汁炒製緩和寒性,專攻下焦濕熱毒邪。痔瘻多因濕熱下注,胡黃連善清大腸濕熱,從根本消解瘻管生成之因。
  2. 刺蝟皮(火炙黃)

    • 性味功效:苦甘平,收斂止血、化瘀散結。
    • 方中角色:炙後增強收斂之性,配合胡黃連既能祛腐生新,又能縮小瘻管,防止膿血淋漓。其刺質特性,古人認為有「穿透」之意,助藥力直達病所。
  3. 麝香

    • 性味功效:辛溫香竄,活血散結、通絡透膿。
    • 方中角色:少量用之(僅三分),取其「開竅通絡」之力,助藥性穿透瘻管深處,引膿外出,並活化局部氣血。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清熱-化瘀-透膿」三步並行
    胡黃連清熱解毒以斷病根,刺蝟皮收斂化瘀以固其形,麝香通絡透膿以暢其流。三者協同,先化管內腐穢,再促膿液外排,最終為後續收口創造條件。
  • 米飯為丸:白米飯性平,和胃護中,緩和諸藥峻性,避免苦寒傷胃。
  • 服法設計:空心服藥,使藥力直趨下焦;二十日後轉用「退管收功丸」,顯示古人分階段治療的嚴謹性,化管後再行收斂生肌。

四、總結

此方以「祛腐透膿」為核心,通過清熱、收斂、通竅的配伍,針對痔瘻之濕熱瘀毒病理設計。其邏輯清晰,體現中醫「給邪出路」與「階段性治療」的思想,符合古代外科「化管-退管-生肌」的遞進原則。

傳統服藥法


胡黃連(薑汁炒)1兩,刺蝟(火炙黃)1兩,麝香3分。
化管作膿。
上為末,白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白滾水送下。服過二十日後,再服退管收功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化管丸,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胡黃連(薑汁炒)1兩,刺蝟(火炙黃)1兩,麝香3分。 主治:化管作膿。主治:痔瘡瘻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