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硫餅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濃烈,具有開竅醒神之效。香硫餅主要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麝香可以通過芳香開竅,提神醒腦,增強藥效。
- 活血化瘀: 麝香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香硫餅中往往加入其他活血化瘀藥材,例如川芎、赤芍等,麝香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香硫餅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狀。其中,硃砂作為其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歷史上被用於驅邪解毒,且能夠平衡體內的陰陽。中醫理論認為,硃砂能夠活血化瘀,促進微循環,對於一些由氣滯血瘀引起的病症具有一定療效。此外,硃砂還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對於焦慮和失眠等症狀也有一定改善效果。其成分中的重金屬特性,雖然在使用時需謹慎,但正確用量下的確能發揮療效。因此,在香硫餅中添加硃砂,不僅能增強方劑的功效,還能讓患者更快速地達到理想的療癒效果。透過合理的配方組合,中醫在治療疾病方面下足了功夫,展現出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價值。
「香硫餅」方劑中含有硼砂,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解毒殺菌: 硼砂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並能消炎止癢。在古方中,硼砂常被用於治療皮膚病、眼疾等,與香硫餅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2. 乾燥防腐: 硼砂具有吸濕性,可以防止藥材潮解變質,並能延長藥效。在香硫餅的製作過程中,硼砂可以起到乾燥防腐的作用,確保藥物品質穩定,便於長期保存。
香硫餅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邪,通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溫散寒邪、通鼻竅的作用。香硫餅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不通等症,細辛能溫散寒邪,使鼻竅通利,達到治療效果。
- 增強療效: 細辛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硫磺、蒼耳子等配合,能加強其散寒解表、通鼻竅的效果,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細辛的辛散之性,有助於藥物深入經絡,更有效地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
香硫餅方劑中加入皁刺,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癢: 皁刺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止癢之效。香硫餅常用於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皁刺可有效緩解瘙癢症狀,並驅散風寒濕邪,促進皮膚康復。
- 殺菌消炎: 皁刺中含有的皁苷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減少感染的可能性。在香硫餅中,皁刺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抗菌消炎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皁刺的加入能有效提高香硫餅的治療效果,使其在治療皮膚病方面更具優勢。
香硫餅方劑中包含烏頭,其主要原因如下:
- 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寒邪所致的疼痛有顯著療效。香硫餅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引起的疼痛,烏頭的散寒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
- 活血化瘀: 烏頭除了散寒止痛之外,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對於寒濕引起的瘀血阻滯也有治療作用。
香硫餅方劑中包含硫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殺菌消炎: 硫磺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能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治療皮膚感染、濕疹、癬症等。
- 祛風止癢: 硫磺性溫,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
香硫餅方劑中硫磺的加入,利用其藥性,針對皮膚病的病因進行治療,是傳統中藥方劑中常用的組成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硫餅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療「寒濕氣」,屬中醫「痹證」「陰疽」範疇。寒濕為陰邪,易凝滯經絡,導致關節冷痛、麻木重著,或局部腫硬不紅。香硫餅以「灸藥合一」外治法,藉硫黃溫陽散寒、麝香開竅通絡之力,直透病所,驅逐深伏寒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君藥:硫黃(6兩4錢)
- 性大熱,為「純陽之品」,古籍謂其「補火壯陽,驅寒除濕」。《本草綱目》載其能「暖腰膝,治痼冷」。
- 此方以硫黃為基礎,取其化開成液後冷凝為載體,既可固定他藥,又能持續釋放溫熱之性,深入筋骨以散寒。
輔藥:麝香、辰砂、硼砂
- 麝香(2錢):辛香走竄,能「通諸竅、開經絡」,引藥透達。其揮發性成分助硫黃藥性穿透皮膚,直抵寒濕凝滯處。
- 辰砂(4錢):重鎮安神,兼防腐斂瘡。與硼砂(4錢)同用,可緩硫黃烈性,防止灸療過灼。
佐使藥:細辛、角刺、川烏
- 細辛(4錢):辛溫散寒,「專入少陰經」,助硫黃溫通經脈,解表裡寒邪。
- 角刺、川烏(各2錢,酒製):
- 角刺「銳利透膿」,川烏「大熱祛風濕」,以黃酒煮後增其溫行血脈之效。二者與硫黃共熔,強化破結消陰疽之功。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組合體現「溫通穿透」之法:
- 物理作用:硫黃熔融後冷凝成固體,點燃時緩釋熱力,類似現代「熱療」機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化學作用:麝香、細辛揮發油成分隨熱力滲入皮膚,刺激穴位;硫黃遇火生成微量二氧化硫,可能抑制局部微生物(古稱「祛腐」)。
- 經絡理論:借灸火「以熱引熱」,開毛竅、散寒凝,符合「寒者熱之」治則。
結論:
香硫餅為古代外用灸藥複方,針對寒濕膠結之證,以硫黃為體、麝香為用,結合灸法熱力,共奏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契合傳統「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麝香2錢,辰砂4錢,硼砂2錢,細辛4錢(俱為細末),角刺2錢,川烏尖2錢(俱用黃酒半斤煮乾,為末),硫黃6兩4錢。
先用硫黃、角刺、川烏入銅勺內,火上化開,再入前四味末攪勻,潑在乾淨土地上,候冷取起,打碎成黃豆大。
用時以乾麵捏成錢大,比錢薄些,先放在患處,置藥1塊在上,以香火點著,連灸三火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香硫餅,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麝香2錢,辰砂4錢,硼砂2錢,細辛4錢(俱爲細末),角刺2錢,川烏尖2錢(俱用黃酒半斤煮乾,爲末),硫黃6兩4錢。 主治:寒濕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