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中黃丸
SHI ZHONG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中黃丸方劑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五靈脂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石中黃丸主治肝膽濕熱,導致的黃疸、腹痛、便祕等症狀,五靈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肝膽濕熱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改善肝膽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五靈脂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肝膽濕熱易導致肝氣鬱結,五靈脂可以疏通肝氣,解除鬱結,緩解疼痛,改善肝膽功能,達到治療效果。
石中黃丸中加入禹餘糧,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禹餘糧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石中黃丸主治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鼻衄、咯血等。禹餘糧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有助於緩解病症。
- 佐使石中黃功效: 石中黃為雄黃的別名,性溫,味辛,有毒,擅長解毒殺蟲。禹餘糧的寒性可以起到佐使石中黃的作用,減緩其燥烈之性,避免毒性過強,使藥效更為平和安全。
石中黃丸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與石中黃丸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其溫中散寒、止痛消脹的效果。
- 助藥力,提升藥效: 高良薑可促進藥物吸收,增加藥效,對於石中黃丸中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提升藥物療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石中黃丸中包含赤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涼血止痛: 赤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經,具涼血止痛之效。石中黃丸主要治療血熱瘀阻所致的各種疼痛,而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二、 活血化瘀: 赤芍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狀況,有助於消除腫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石中黃丸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石中黃丸主要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鼻衄、尿血等。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解熱毒,緩解出血癥狀。
- 滋陰養血: 生地黃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石中黃丸治療的出血症狀,往往伴隨陰虛血燥,導致血不循經而致。生地黃滋陰養血,可以補充血分,改善血虛狀態,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石中黃丸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淋利水:木鱉子味甘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石中黃丸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加入木鱉子可加強利尿通淋之效,加速濕熱排出。
- 活血化瘀:木鱉子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滯。石中黃丸中亦常配伍活血化瘀之藥材,加入木鱉子可協同作用,更有效地解除濕熱阻滯,促進局部血液流通。
綜上所述,木鱉子的加入,不僅增強利尿通淋之效,更可協同活血化瘀,使石中黃丸療效更佳。
石中黃丸方劑中加入木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尿消腫:木賊性味甘平,入肺、肝經,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石中黃丸主要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濕熱下注引起的尿路結石等病症,而木賊的利尿作用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和多餘水分,緩解尿路炎症,促進結石排出。
二、清熱解毒:木賊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石中黃丸中其他藥材,共同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減輕病症。
石中黃丸方劑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收斂止血: 地榆性苦寒,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石中黃丸多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地榆可有效收斂止血,控制出血,緩解病情。
二、清熱解毒: 地榆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其他藥物,消散血熱,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石中黃丸中常加入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地榆的加入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中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婦人血海久虛,臍腹(疒丂)痛,經脈不止,面黃肌瘦,四肢無力,不思飲食」,其病機核心在於 長期血虛兼瘀滯:
- 血海久虛:指衝任二脈空虛,月經量多或淋漓不止,導致陰血虧耗。
- 臍腹(疒丂)痛:血虛失養,加上瘀血內阻,不通則痛,故見綿綿作痛或刺痛。
- 面黃肌瘦、四肢無力: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面,亦不能濡養肌肉四肢。
- 不思飲食:血虛影響脾胃運化,或兼寒凝氣滯,導致納差。
此方兼具 止血、化瘀、溫養、固攝 之功,標本兼治,以止崩漏、緩疼痛、調血海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藥物配伍
止血固攝:
- 石中黃(燒赤,醋淬):主止血散瘀,醋淬增強收斂之性,針對經脈不止。
- 禹餘糧(煅赤,醋淬):重鎮固攝,煅後澀性增,與石中黃協同固崩止漏。
- 地榆:涼血止血,防血熱妄行。
活血化瘀:
- 五靈脂:散瘀止痛,與赤芍藥配伍,化久虛之瘀而不傷新血。
- 桑黃(炙):兼止血與活血雙效,防留瘀。
- 赤芍藥:化瘀清熱,緩臍腹疼痛。
溫養補血:
- 熟乾地黃:滋陰養血,填補血海虧虛。
- 高良薑: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以生氣血,兼止冷痛。
通絡散結:
- 木鱉子(炮):緩和其毒性,散結消滯,疏通衝任瘀阻。
- 木賊(炒):輕清上行,兼止血,助氣機升降。
二、治法與方義
- 「通澀並用」:以禹餘糧、石中黃固澀止血,同時用五靈脂、赤芍活血,避免留瘀。
- 「溫涼兼施」:高良薑溫中,地榆涼血,平衡寒熱,適合虛中夾瘀之複雜病機。
- 「肝脾同調」:熟地黃養肝血,高良薑醒脾陽,木賊疏肝,木鱉子通絡,共調氣血生化。
三、劑型與服法用意
- 醋煮麵糊為丸:醋性收斂,助藥物入肝經(女子以肝為先天),加強止血化瘀之效。
- 麝香酒送服:麝香辛散走竄,既能引藥入血分,又可防過度收澀導致氣滯,酒行藥勢。
此方結構嚴謹,適用於 虛瘀夾雜、寒熱交錯 之婦科崩漏腹痛,通過固澀不留邪、化瘀不傷正,達到調和衝任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石中黃(燒赤,醋淬7遍)3兩,五靈脂1兩半,禹餘糧(煅赤,醋淬5遍)2兩,桑黃(炙)半兩,高良薑半兩,赤芍藥1兩,熟乾地黃(焙)1兩,木鱉子(去殼,慢火炮)半兩,木賊(銼,炒)半兩,地榆半兩。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食前麝香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中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石中黃(燒赤,醋淬7遍)3兩,五靈脂1兩半,禹餘糧(煅赤,醋淬5遍)2兩,桑黃(炙)半兩,高良薑半兩,赤芍藥1兩,熟乾地黃(焙)1兩,木鱉子(去殼,慢火炮)半兩,木賊(銼,炒)半兩,地榆半兩。 主治:婦人血海久虛,臍腹(疒丂)痛,經脈不止,面黃肌瘦,四肢無力,不思飲食。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