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鎮陰煎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效。鎮陰煎主治陰寒內盛之證,附子可溫陽散寒,溫煦脾腎,促進陽氣回升,從而抵禦寒邪入侵,改善寒凝氣滯、肢冷乏力等症狀。
- 配合君藥,增強功效:鎮陰煎中以黃芪、白朮等補氣健脾藥為主,附子可配合這些藥物,協同增強補氣扶陽之效,更有效地改善脾腎陽虛、氣血不足等症狀。
加減鎮陰煎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通絡,引藥下行: 川牛膝性溫,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引血下行的功效。鎮陰煎以滋陰降火為主,但若陰虛火旺、熱邪上炎,則需加入川牛膝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下焦,更好地滋陰清熱,消除瘀滯。
- 補腎壯腰,強筋健骨: 川牛膝亦有補腎壯腰、強筋健骨之效,適用於腎虛腰痛、筋骨不健等症。鎮陰煎若兼有此類症狀,則加入川牛膝可起到雙重作用,更能達到治療目的。
加減鎮陰煎是一張傳統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的月經不調、崩漏等症狀,尤其是因陰虛火旺所導致的出血不止。此方中包含鉛丹這一成分,其使用源於古代中醫對於鉛丹止血、收斂、安神功效的認識。在古代醫學環境下,鉛丹被視為一味強力的止血藥物,能夠快速收斂血管,達到止血的效果,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對治療因血熱引起的崩漏有特殊療效。
然而,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鉛丹中含有重金屬鉛,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鉛中毒,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害,並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因此,在當代臨床應用中,中醫師會極為謹慎地使用含有鉛丹的方劑,並傾向於尋找更安全的替代品來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確保患者的安全與健康。現代中醫在遵循古方的基礎上,也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創新,以適應現代醫學的標準和要求。
加減鎮陰煎中加入西洋參,主要是為了其「滋陰生津」的功效。西洋參性涼,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作用。方中使用西洋參,可針對患者陰虛津傷、氣陰兩虛的情況,起到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緩解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心煩失眠等症狀。同時,西洋參也能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進一步促進患者的康復。
加減鎮陰煎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方劑中因陰虛火旺,耗傷陰血,而熟地黃能滋養陰血,以達到滋陰降火,鎮靜安神之效。
- 固澀止汗: 熟地黃具有固澀止汗之效。方劑中患者常伴有盜汗、自汗等症狀,熟地黃能固澀腎氣,減少汗液流失,改善汗出不止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鎮陰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虛陽上浮」,具體表現為「喉中形如松子魚鱗」但「喉內不阻塞」。此症狀屬「上熱下寒」之證,其病機關鍵在於:
- 腎陽虛衰(虛陽無根),陽氣浮越於上,導致咽喉局部燥熱、黏膜異常(如松子魚鱗狀)。
- 陰不斂陽,腎陰不足以潛藏浮陽,故雖有熱象(喉部異狀),卻無實火阻塞(如腫痛、化膿)。
此證需區別於實火喉痹或陰虛火旺,其本質是「真寒假熱」,根源在於下焦陽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與配伍
- 君藥|附片(6錢)
大辛大熱,溫補命門之火,引浮越之陽歸根於腎,解決「虛陽上浮」之本。 - 臣藥|熟地(3-4錢)
滋腎填精,與附子配伍成「陰中求陽」之結構,既防附子燥烈,又助陰陽互根。 - 佐藥|黑鉛(5錢)
質重沉降,直折浮陽,助附子將上浮之火引歸下元;牛膝(1錢半)引血下行,協同黑鉛導火降逆。 - 佐使藥|洋參(1錢)、炙草(1錢半)
洋參益氣生津,防溫燥傷陰;炙草調和諸藥,補脾斡旋中焦,助藥力運行。
2. 組方邏輯推演
- 標本兼治:附片、熟地溫腎填精治本;黑鉛、牛膝鎮攝浮陽治標。
- 升降並調:附子昇發真陽,黑鉛、牛膝沉降虛火,形成「引火歸元」之勢。
- 動靜結合:熟地靜守滋陰,附片動而溫煦,共奏陰陽相濟之效。
3. 功效推論
全方以「溫腎鎮浮」為核心,通過:
- 補益下元:壯腎陽、填腎精,使陽氣有所依附。
- 重鎮潛陽:以金石之品鎮壓虛火,緩解上熱假象。
- 引火下行:結合牛膝導引,使浮陽歸於命門。
此方適用於腎陽虛衰為本、虛陽上浮為標之證,其喉症特異性表現(形如松子魚鱗)可視為陽氣浮游於咽喉黏膜的病理反應。
三、與類似方劑比較
- 鎮陰煎(原方):重用熟地、牛膝,輕用附子,主治陰虛格陽。
- 加減鎮陰煎:附子量重,加黑鉛,強調「溫陽重鎮」,更適合陽虛為主兼浮陽上擾者,體現「病機偏重不同,用藥加減有別」之理。
總結:此方展現中醫「甚者從之」「熱因熱用」的反治思維,通過溫下鎮上,調和陰陽升降,以治喉部假熱之標、腎陽虛衰之本。
傳統服藥法
附片6錢,牛膝1錢半,黑鉛5錢,洋參1錢,炙草1錢半,熟地三4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鎮陰煎, 出處:《喉科種福》卷五。 組成:附片6錢,牛膝1錢半,黑鉛5錢,洋參1錢,炙草1錢半,熟地3-4錢。 主治:虛陽上浮而致喉中形如松子魚鱗,喉內不阻塞者。
加減鎮陰煎, 出處:《外科真诠》卷上。 組成:熟地3錢,淮膝1錢,澤瀉1錢,雲苓2錢,白7厘3錢,牛子1錢,銀花1錢,甘草5分。 主治:耳癰。腎經虛火上炎,耳內疼痛,耳外紅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