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瑞蓮膏中添加蓮子,是基於蓮子的藥性與功效。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腎經,具有養心安神、健脾止瀉、固腎澀精等作用。
首先,蓮子能安神益智,有助於改善失眠、心神不寧等症狀,與瑞蓮膏滋補心脾、寧心安神的功效相輔相成。其次,蓮子健脾止瀉,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有改善作用。此外,蓮子固腎澀精,能有效治療遺精、滑精、腎虛等症狀。綜上所述,蓮子的加入,不僅增添了瑞蓮膏的營養價值,更提升了其藥效,使其更具療效。
瑞蓮膏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葛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其可清泄肺熱,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葛根還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作用。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皮疹、瘙癢等症狀,葛根能起到緩解的作用。
綜上,葛根在瑞蓮膏中起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熾盛、皮膚瘙癢等病症。
瑞蓮膏中含有海螵蛸,其主要原因在於海螵蛸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生肌、鎮驚安神之功效。
海螵蛸為烏賊的內殼,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其收斂止瀉之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久瀉不止;止血生肌之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燒傷燙傷;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驚癇、失眠等症。
因此,海螵蛸在瑞蓮膏中,可起到收斂腸道、止瀉止血、鎮驚安神的作用,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瑞蓮膏方中添加蒲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通淋止痛: 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止痛消腫的功效。瑞蓮膏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蒲黃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瘀阻,緩解疼痛。
2. 止血化瘀: 蒲黃還有止血化瘀的作用。對於一些伴隨出血的婦科疾病,例如月經量多、崩漏等,蒲黃能夠幫助止血,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
因此,蒲黃在瑞蓮膏方中起到通淋止痛、止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婦科疾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瑞蓮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口渴」,尤適用於津液不足或虛熱上擾所致之口乾渴症。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臟腑嬌嫩,易因陰虛內熱或脾胃積熱耗傷津液,而表現為煩渴不止。瑞蓮膏以養陰生津、清熱止渴為原則,兼可收斂固澀,適用於輕重程度不同之口渴:重症(「極渴」)內服,配枇杷葉湯增強降火生津之效;輕症(「小渴」)外塗唇部,局部潤燥。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旱蓮子心(墨旱蓮)
- 性味甘酸寒,歸腎、肝經,功能滋陰涼血,清熱生津。
- 針對陰虛內熱所致口渴,通過養陰清虛熱以固本。
浮石(海浮石)
- 性味鹹寒,歸肺經,擅清肺火、化頑痰。
- 肺熱消渴者,浮石可清上焦熱邪,助津液布散。
乾葛(葛根)
-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能升陽生津、解熱止渴。
- 鼓舞胃氣上行,輸布津液以緩解口乾,為治消渴要藥。
海螵蛸(烏賊骨)
- 性味鹹澀微溫,歸肝腎經,功擅收斂固澀。
- 與養陰藥相配,防止津液過度耗散,標本兼顧。
蒲黃
- 性味甘平,歸肝心包經,活血化瘀兼輕微涼血。
- 可能用於熱傷血絡之症,或防陰虛久而生瘀。
三、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 清熱生津為主:旱蓮子心、乾葛為君藥,直解陰虛燥熱;浮石佐助清肺胃積熱。
- 收斂固澀為輔:海螵蛸斂津防耗,與蒲黃共調氣血,使津生而不妄泄。
- 內外分治:煉蜜為膏可潤燥,內服清熱治本,外塗緩標症,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思維。
四、推論潛在應用
此方雖載於小兒口渴,然其組成兼顧滋陰、清熱、固澀,邏輯上可延伸至成人之虛火口乾、肺胃郁熱傷津等證。然須辨證明確,陰虛或熱盛者方宜,若屬陽虛或痰濕中阻之渴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旱蓮子心、浮石、乾葛、海螵蛸、蒲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膏,逐時丸如綠豆大。
極渴,煎枇杷葉湯下;小渴,可只塗唇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瑞蓮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引《吉氏家傳》。 組成:旱蓮子心、浮石、乾葛、海螵蛸、蒲黃各等分。 主治:小兒口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