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消散

龍消散

LONG X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6%
三焦經 8%
胃經 8%
腎經 8%
小腸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8%
肺經
肝經
脾經
三焦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消散方劑中包含冰片,主要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所致的病症。龍消散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而冰片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達到治療效果。
  2. 消腫止痛: 冰片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炎症帶來的腫脹和疼痛。對於龍消散治療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冰片的消腫止痛功效能減輕病患的痛苦。

龍消散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芒硝性寒,味鹹,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的功效。龍消散主治火毒內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芒硝能清瀉火毒,解除局部炎症,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引藥下行:芒硝性滑,能引導藥物下行,促進藥效直達病竈。龍消散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苦寒藥物,需藉助芒硝的引導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消散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龍消散主治「瘡瘍焮腫」,即熱毒壅滯所致的瘡癰腫痛,局部紅腫熱痛明顯的症狀。其功效主要為「發汗」,暗示此方通過宣散透發、清熱解毒以消腫止痛,尤其適用於熱毒初起、腫勢未潰之症。

2. 組成與藥理邏輯

方中僅兩味藥,皆為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品:

  • 龍腦(冰片):性辛涼,歸心、脾經,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散鬱火」。外用可消炎鎮痛,內服則助發散火毒,引熱外透。
  • 消石(硝石,即火硝):性苦鹹溫,歸胃、大腸經,具「攻毒消腫、破積散結」之效。古方中常用於瀉熱通便、軟堅化腐,其鹹寒之性可清解血分熱毒,與龍腦相配增強透發之力。

3. 組方原理推論

此方以「辛涼開泄」為主導:

  • 發汗透邪:龍腦辛香走竄,能開毛孔、促汗出,使熱毒從表而解;消石瀉下通腑,從裡分消熱結。二者表裡同治,符合「火鬱發之」的治療原則。
  • 協同消腫:冰片局部抗菌消炎,硝石改善血熱瘀滯,共奏清熱散結之效。分次少量內服(日3-4次),意在持續透發,避免過瀉傷正。

4. 潛在應用延伸

雖原文主治瘡腫,但從藥性推測,此方或可擴展用於:

  • 咽喉腫痛(熱毒上攻)
  • 皮膚癤瘡未潰(紅腫熱痛期)
  • 輕度熱病煩渴(需配合其他方藥)

5. 配伍特點

藥簡力專,體現「攻邪務速」的思路,適用於實熱證。然二藥均偏峻烈,須嚴格控制劑量(每服1分),且瘡瘍已潰或體虛者非其所宜。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藥性理論,不涉及現代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龍腦、消石各等分。
發汗。
上為末。
每服1分,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龍消散, 出處:《經驗良方》。 組成:龍腦、消石各等分。 主治:發汗。主治:瘡瘍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