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豬膽煎方劑中包含「豬膽」的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豬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其膽汁成分中含有膽酸、膽固醇等物質,可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消炎解毒,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目赤腫痛、濕疹等。
- 瀉火明目: 豬膽具有瀉肝火、清目熱的功效。其膽汁可以降低肝臟的熱度,改善眼睛的炎症,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豬膽煎方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豬膽煎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冰片可協同豬膽清熱解毒,加強療效。
- 開竅通竅: 冰片芳香走竄,能開竅通竅,利咽止痛。豬膽煎中加入冰片,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豬膽煎中添加芒硝,主要是利用其瀉熱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大腸經。其寒涼之性可清熱瀉火,並能引導熱邪從大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通便瀉下的效果。同時,芒硝亦能消腫止痛,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局部腫痛。
因此,豬膽煎中加入芒硝,可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例如疔瘡、癰腫、丹毒、乳腺炎等,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豬膽煎主治「小兒緣目生瘡,腫痛」,意指小兒眼部邊緣(如眼瞼、眼角)因熱毒或濕熱蘊結而生瘡瘍,伴隨紅腫疼痛。古人認為此症多因風熱或肝膽濕熱上攻於目所致,而豬膽性味苦寒,具清熱解毒、瀉火明目之效,故以外用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消腫止痛、祛除熱毒的效果。
2. 組成與邏輯推理
(1)藥物性味與作用
- 豬膽:
-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膽、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瀉火明目,常用於目赤腫痛、瘡瘍熱毒。《本草綱目》載其「通小便,敷惡瘡,殺疳瘻……點目赤障翳」。
- 外用機制:豬膽汁含膽酸、膽鹽等成分,具抗菌消炎作用,可直接抑制局部炎症反應,緩解腫痛。
(2)劑型與用法邏輯
- 竹管導引法:
- 此方以竹管連接豬膽與肛門,將膽汁注入腸道,主要用於「導便通閉」(如小兒熱結便秘)。但與「緣目生瘡」之主治看似無直接關聯,可能為古籍記載錯簡或另有深意。
- 另一種解讀:若主治為眼部疾患,則可能為「誤錄」,實際應為外用點眼或塗敷患處。因古代文獻傳抄易混,豬膽汁外用治目疾更符常見用法(如《聖惠方》載豬膽汁點眼治目赤)。
(3)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瀉火:苦寒之豬膽汁可清瀉肝膽實火,肝開竅於目,火熱上炎則目瘡腫痛,故以寒制熱。
- 解毒消腫:膽汁之抗菌成分可抑制瘡瘍熱毒,促局部炎症消退。
3. 可能功效延伸
若排除劑型記載誤差,豬膽煎的核心在於豬膽汁的運用。其可能功效包括:
- 外用治目疾:直接塗抹眼瞼緣瘡瘍,或稀釋後點眼(需嚴格過濾)。
- 內服通便:若確為灌腸用法,則適用於小兒實熱便秘,藉膽汁苦寒潤下通腸。
總結
此方以豬膽為核心,古人取其清熱解毒之力,或外用治目瘡,或內用(灌腸)通腑。然劑型記載有矛盾處,需結合臨床情境辨證。若主治為眼疾,更傾向於外用點眼或塗敷;若為通便,則屬導法範疇。
傳統服藥法
豬膽1枚。
以竹管1個插入膽內,以絲線密上扎定;以竹管插入肛門,方逼膽汁入,即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豬膽煎, 出處:《醫統》卷八十八。 組成:豬膽1枚。 主治:鎖肛證。
豬膽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雄豬膽5枚,定粉1兩。 主治:口中乾燥無津液而渴。
豬膽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豬膽1枚,龍腦1分(錢),馬牙消半兩。 主治:小兒緣目生瘡,腫痛。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