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烏龍膏

解毒烏龍膏

JIE DU WU LO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21%
肝經 19%
肺經 10%
心經 8%
腎經 8%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烏龍膏」方劑中包含「木鱉子」,主要是利用其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

木鱉子味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其藥性偏寒,可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症狀有較佳療效。同時,木鱉子亦可活血化瘀,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在「解毒烏龍膏」中,木鱉子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其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治療外感熱毒、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狀。

「解毒烏龍膏」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烏龍膏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痰濁壅肺等病症,半夏能有效祛除濕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2. 解毒止嘔: 半夏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止嘔作用,能緩解因濕熱、痰濁引起的嘔吐、噁心等不適。烏龍膏中加入半夏,有助於減輕毒素對人體的刺激,促進毒素排出。

總之,半夏在解毒烏龍膏中發揮著燥濕化痰、解毒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提升藥效,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解毒烏龍膏」中包含「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藥理依據。烏頭性溫,味辛,有毒,為治風寒濕痺、頑固性疼痛之要藥。其毒性主要來自烏頭鹼,但適量使用,可止痛散寒,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

方劑中,烏頭往往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如黃連、黃芩等,以減輕其毒性,同時發揮其止痛散寒的功效。此外,烏頭入膏劑,可有效緩解藥性,降低毒性,並提高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利用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毒烏龍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諸毒高腫焮痛,赤暈不消」,意指適用於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表現為局部紅腫高起、灼熱疼痛,且周圍赤色範圍擴散難消的症狀。其功效當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並能緩解疼痛,防止毒邪擴散。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木鱉子(去殼)

    • 性味苦涼,有毒,具散結消腫、攻毒止痛之效。古籍載其「治癰腫疔毒」,能破血熱之瘀滯,消散局部腫塊,尤其適用於熱毒結聚之瘡瘍。
  2. 半夏

    • 辛溫有毒,傳統多用於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然其外用亦有散結消腫之效。《本草綱目》提及「消癰腫」,蓋其辛散之性能助氣血流通,化解局部壅滯。
  3. 小粉(小麥澱粉)

    • 性涼,能清熱和緩,作為輔助基質,可調和藥性並吸附熱毒。其黏稠特性有助藥膏附著患處,形成保護層,緩解焮熱感。
  4. 草烏

    • 辛熱大毒,外用能麻醉止痛、逐濕祛風。《神農本草經》載其「除寒濕痹」,在此方中借其強力止痛之效,緩解高腫焮痛,並助他藥穿透病所。

配伍原理與整體作用
此方以**寒涼清熱(木鱉子、小粉)辛溫散結(半夏、草烏)**並用,形成「寒熱互制」之配伍:

  • 木鱉子、小粉清熱解毒,抑制赤暈擴散;
  • 半夏、草烏辛散溫通,破結消腫,兼能止痛。
    全方通過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促使熱毒外透、腫痛緩解。研磨後以新汲冷水調敷,更增清熱之效,符合「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綜述
解毒烏龍膏以攻毒散結為主,兼顧止痛消腫,適用於陽證瘡瘍初起未潰者。其組方側重「以毒攻毒」,利用藥性之偏峻,快速遏制腫勢,體現中醫外治「截斷病勢」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木鱉子(去殼)2兩,半夏2兩,小粉4兩,草烏5錢。
上於鐵勺內慢火焙至黑色為度,研細。
以新汲水調搽,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烏龍膏,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木鱉子(去殼)2兩,半夏2兩,小粉4兩,草烏5錢。 主治:諸毒高腫焮痛,赤暈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