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精石散
XUAN JING S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玄精石散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玄精石。玄精石是一種礦物性藥材,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等功效,在中醫學中常用於治療各種因熱毒所致的病症,如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在玄精石散中加入玄精石,主要是取其清熱解毒之效,用以改善因火熱上攻所導致的頭面紅腫、口舌生瘡等症狀。
此外,玄精石尚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對於心煩意亂、失眠多夢等亦有一定療效。在組方時,配合其他藥材,可以增強整體療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玄精石性質寒涼,因此對於體質虛寒或脾胃虛弱者應慎用,以免引起腹瀉或其他不良反應。總體而言,玄精石散通過玄精石與其他藥物的配伍,既可針對病證本身進行治療,又能調理人體內外環境,促進康復。
中藥方劑[玄精石散]的組成中,包含[黃柏],因為黃柏具有清熱燥濕和解毒的作用。黃柏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對於由濕熱引起的疾病,如黃疸、皮膚炎等,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此外,黃柏的解毒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的毒素,使得[玄精石散]在處理由濕熱引起的症狀時更加有效。其清熱燥濕的作用提升了方劑在治療濕熱相關疾病方面的整體療效,使其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玄精石散》載其主治「眼赤澀」,即眼部紅赤乾澀之症。此為外用法,以藥末調油塗於患處。古代醫家認為,眼赤澀多因風熱上攻、火毒鬱滯或濕熱熏蒸所致,此方以礦物藥為主,性多寒涼沉降,可清熱解毒、收斂瘡瘍,推測其適用於熱毒熾盛、局部充血腫痛之眼疾,或伴隨瘡痂糜爛者,藉外敷直達病所。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太陰玄精石(1分)
- 性味:鹹寒,歸腎經。
- 功效:清熱降火、軟堅散結,古代用於目赤翳障、咽喉腫痛。其鹹寒之性可引火下行,緩解眼部充血熱痛。
寒水石(1分,研)
- 性味:辛鹹大寒,歸心、胃、腎經。
-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外用能解皮膚熱毒。與玄精石協同增強清熱之力,針對「赤澀」之熱象。
輕粉(少許)
- 性味:辛寒,有毒,外用攻毒殺蟲。
- 功效:抑制瘡瘍腐肉,古代用於濕瘡潰爛。此處微量使用,或為消除眼周瘡痂糜爛,防感染。
麝香(少許)
- 性味:辛溫,芳香走竄。
- 功效:活血散結、透竅通絡。其穿透力可助諸藥深入病所,兼緩寒涼藥之凝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三、方劑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清熱瀉火為主:玄精石、寒水石均為寒性礦物藥,直折火勢,針對「眼赤」之熱毒上炎。
- 解毒斂瘡為輔:輕粉殺蟲攻毒,麝香活血散結,二者合用可除瘡痂、促癒合,緩解「澀」感與潰瘍。
- 劑型設計考量:油調外敷既能黏附患處,亦能潤澤乾澀;「淡漿洗瘡」先清創,增強藥效滲透。
此方體現「熱者寒之」「外治通絡」原則,通過局部清熱解毒、活血生肌,改善眼周氣血壅滯狀態,符合傳統「以毒攻毒」「芳香開竅」的用藥思路。唯須注意,古代眼科外治常針對潰瘍性病變(如眼瞼瘡瘍),與現代單純結膜炎治法有異,臨證需辨病機而用。
傳統服藥法
太陰玄精石1分, 寒水石1分(研),輕粉、 麝香各少許。
上為細末。
先以淡漿洗去瘡痂,拭乾,油調藥塗之,甚者不過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玄精石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八。 組成:玄精石1兩,甘草半兩。 主治:小兒眼生赤脈。
玄精石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八。 組成:太陰玄精石1分,寒水石1分(研),輕粉、麝香各少許。 主治:小兒頭瘡。
玄精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玄精石半兩(研如粉),黃柏(去粗皮,炙,搗末)1兩。 主治:眼赤澀。
玄精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太陰玄精石不拘多少(鍋子內大火煅,紙襯子地坑內,出火毒1宿)。 主治:湯火傷,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