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膠香膏

白膠香膏

BAI JIAO XIA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肝經 33%
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膠香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膏藥所針對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並緩解疼痛。
  2. 消炎止癢,促進癒合: 乳香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局部紅腫、瘙癢等症狀。同時,乳香也能促進創口癒合,有助於傷口更快恢復。

因此,乳香在白膠香膏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消炎止癢、促進癒合等多重作用,是重要的組成成分。

白膠香膏中包含白膠香,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1. 解毒止痛:白膠香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疼痛、腫脹,以及皮膚感染、潰瘍等,白膠香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白膠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白膠香作為白膠香膏的主要成分,可以有效緩解外傷疼痛、腫脹、感染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膠香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述主治「折傷」,即古代對跌打損傷、筋骨斷裂或關節錯位等外傷的統稱。其製法強調「不犯銅鐵」,以麻油調和後隔水加熱成膏,膏體黏稠可拉絲,推測其用途為外敷,透過貼覆患處以達到續筋接骨、活血止痛之效。

二、組成藥物與配伍邏輯

  1. 白膠香(楓香脂)

    • 性辛、微苦,平,歸脾、肺、肝經。
    • 傳統功效:活血止血、解毒生肌、止痛。常用於金瘡出血、癰疽潰瘁不斂,其黏合特性可能輔助傷口黏著固定。
  2. 乳香

    • 性辛、苦,溫,歸心、肝、脾經。
    • 傳統功效:活血行氣、消腫定痛。所含揮發油及樹脂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瘀血腫痛,為傷科要藥。
  3. 瀝青(松脂或礦物瀝青)

    • 性溫,有毒(外用無妨),具黏合防腐之性。
    • 古代用於瘡瘍、金瘡,可密封傷口、防濕防腐,與白膠香協同增強膏體黏附性。
  4. 麻油

    • 性甘、涼,潤燥解毒。作為基質可軟化藥材、緩解燥性,並助藥力滲透皮肉。

三、治療原理與推衍功效

此方以「黏合固定+活血止痛」為核心:

  • 物理性固定:白膠香與瀝青形成黏稠膏體,乾燥後可固定折傷部位(類似夾板功能),減少移動造成的二次傷害。
  • 局部活血:乳香行氣活血,改善傷處瘀滯,緩解腫痛;麻油潤澤皮肉,防止膏藥乾裂傷膚。
  • 防腐生肌:瀝青與白膠香具抗菌性,可預防外傷感染,符合古代「傷口密閉療法」思維。

四、潛在適用症狀

雖原文僅言「折傷」,然就其組成功效推斷,可能擴及:

  • 閉合性骨折初期(需配合手法復位後固定)。
  • 筋膜扭挫傷、瘀血腫痛。
  • 久瘡不歛(如慢性潰瘍),取其生肌黏合之性。

結語

白膠香膏體現古代傷科「外治固護」與「內治活血」結合的思路,以黏性藥物為載體,兼顧物理固定與藥理療效,反映中醫「形氣並調」的治療原則。其組方簡練,針對折傷的病理特點(瘀、痛、斷)直接作用,堪稱傳統外敷膏劑的典型範例。

傳統服藥法


乳香、 白膠香、 瀝青各等分(研)。
上以脂麻油和如面劑,重湯煮成膏,不犯銅、鐵、以杖子剔起如絲即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白膠香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乳香、白膠香、瀝青各等分(研)。 主治:折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