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花蛇丸中加入龜板,主要有以下原因:
- 滋陰潛陽: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之效。白花蛇丸主治風濕痺痛、筋骨麻木等症,多因肝腎虧虛,風寒濕邪侵襲所致。龜板可滋補肝腎之陰,潛降陽氣,使肝腎陰陽平衡,從而緩解痺痛、麻木等症狀。
- 活血化瘀: 龜板還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白花蛇丸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地龍等,龜板的加入可增強其活血化瘀之效,促進血脈流通,改善痺痛、麻木等症狀。
白花蛇丸中加入穿山甲,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功效:
一、通經活絡:穿山甲性味甘鹹微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痹痛麻木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增強白花蛇丸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疾病的效果。
二、散結消腫:穿山甲亦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能軟堅化痰,對於因氣血瘀滯、痰濕凝聚引起的腫塊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與白花蛇丸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能有效改善腫瘤、結石等疾病。
白花蛇丸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祛風止痛效果: 露蜂房性味甘平,具有祛風止痛、消腫生肌之效。與白花蛇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方劑祛風止痛、消腫散結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治療風溼痹痛、跌打損傷等病症。
- 減輕毒性: 白花蛇屬蛇毒藥,具有一定毒性。露蜂房中富含蜂毒,而蜂毒具有解毒作用,可減輕白花蛇的毒性,提高方劑的安全性。
因此,露蜂房的加入,既能增強白花蛇丸的療效,又能降低其毒性,使之更安全有效地應用於臨牀。
白花蛇丸中含有硃砂,其主要原因如下:
-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驚癇、癲狂、心悸失眠等症。白花蛇丸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伴隨精神不安、失眠等,因此加入硃砂以鎮驚安神,增強藥效。
- 解毒消腫: 硃砂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症。白花蛇丸中白花蛇、蜈蚣等藥材具有較強的毒性,加入硃砂可以起到解毒作用,避免藥物毒性過強,確保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花蛇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白花蛇丸主治「楊梅瘡」,即古代對梅毒(syphilis)的稱呼,主要表現為皮膚潰爛、膿瘡、關節疼痛等症狀。此方針對邪毒深伏血分、濕熱蘊結的病理特點,以祛風解毒、燥濕殺蟲為主要治療方向。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主藥推測(原方未明載,但依方名「白花蛇丸」為核心):
- 白花蛇(或稱蘄蛇):性溫味甘咸,有毒,入肝經,能搜風通絡、攻毒止痺。古代常用於大風疥癩、頑瘡惡瘡,其走竄之力強,可深入血分驅邪。
- 米糊為丸:緩和藥性,避免毒性峻烈傷正。
加減藥物推論:
- 頭面症狀加香白芷:
- 白芷辛溫,入陽明經,善治頭面風濕瘡瘍,能散風除濕、排膿止痛。頭為諸陽之會,楊梅瘡發於頭面時,加白芷引藥上行,兼解毒燥濕。
- 肌肉潰爛加大皂角:
- 皂角辛咸溫,具刺激性,能祛痰通竅、破堅消瘡。肌肉潰爛多因濕毒腐肉,加皂角以化腐生新,或促進膿液排出。
- 頭面症狀加香白芷:
輔助用藥推測:
- 茶清送服:
- 茶性涼,可清熱解毒,兼制諸藥溫燥之性,避免熱毒上攻。
- 空心、午後、臨臥服:
- 空心(空腹)服使藥力速達腸胃吸收;午後、臨臥分服維持藥效持續性,針對慢性伏邪需長期攻毒的特點。
- 茶清送服:
三、治療原理
- 祛風攻毒:
- 白花蛇為動物藥,其性走竄,能搜剔經絡風濕邪毒,針對楊梅瘡深伏血分的特性。
- 燥濕排膿:
- 白芷、皂角均具辛溫燥濕之性,對潰爛膿瘍能收濕斂瘡,促進腐肉脫落。
- 通絡散結:
- 楊梅瘡後期易致關節腫痛,白花蛇與皂角協同,可通絡止痛、破血消癥。
四、總結
此方以毒攻毒,針對楊梅瘡濕熱瘀毒交結的病機,透過蟲類藥搜風、植物藥燥濕,佐以茶清緩和,體現「峻藥緩攻」的思路。頭面與肌肉的加減法則反映中醫「引經報使」與「隨證調藥」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上頭面者,加香白芷1兩;如肌肉潰爛,加大皂角1兩。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60丸,茶清送下,空心、午後、臨臥各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花蛇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四十三。 組成:花蛇肉(酒炙)1錢,龜版(酥炙)1錢,穿山甲(炙)1錢,蜂房(炙)1錢,汞粉1錢,朱砂1錢。 主治:楊梅瘡。
白花蛇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白花蛇肉3兩(湯浸,炙微黃),晚蠶蛾(微炒)1兩,天南星(炮裂)1兩,白僵蠶(微炒)1兩,當歸1兩,桂心1兩,萆薢(銼)1兩,藁本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附子(炮裂)1兩,天麻1兩,羌活1兩,芎藭1兩,防風(去蘆頭)1兩,麻黃(去根節)1兩。 主治:一切風。
白花蛇丸,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白花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玄參1兩,沙參1兩(去蘆頭),丹參1兩,苦參1兩(銼),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黃芩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白蒺藜1兩(麸微炒,去刺),漏蘆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秦艽半兩(去苗),白鮮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肺臟風毒,皮膚瘙癢,瘡疥癮疹。
白花蛇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七。 組成:白花蛇1條(酒浸3夕),白附子1兩,天麻1兩,牛膝1兩,當歸(酒浸)1兩,何首烏2兩,僵蠶1兩(炒),威靈仙2兩,羌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萆薢1兩,蔓荊子1兩,苦參1兩,甘草7錢(炒),石菖蒲2兩(酒浸),蟬殼1兩,白芍4兩,川芎1兩,蒼耳草4兩,雷丸3兩,赤芍1兩,風子肉3兩,枳殼1兩,雄黃5錢,皂角3兩,烏藥。 主治:大麻風。
白花蛇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白花蛇2兩(酒浸,炙微黃,去皮骨),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黃耆1兩(銼),葫荽子1兩(微炒),蝟皮1兩(炙黃焦),人參1兩(去蘆頭),鯉魚皮1兩(燒灰),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枳殼2兩(麸炒微黃,去瓤),男兒發2兩(燒灰),肉桂2兩(去皺皮),當歸1兩(銼,微炒)皂莢樹耳1兩(微炒)。 主治:腸風下血,日夜不絕,疼痛至甚。
白花蛇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白花蛇3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乾蠍2兩(微炒),白僵蠶1兩(微炒),白附子1兩(炮裂),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天南星半兩(炮裂),牛黃半兩(細研),防風1兩(去蘆頭),桂心1兩,麻黃1兩(去根節),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桑螵蛸半兩(微炒),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朱砂3分(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水飛過)。 主治:急風,口噤項強,手足攣急,唇青面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