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肝明目羊肝丸」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肝氣上升: 羊肝性寒,容易導致肝氣虛寒,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助陽氣上升之效,可溫補肝腎,散寒止痛,改善因肝氣虛寒導致的視力模糊、眼痛等症狀。
- 溫通肝經,活血化瘀: 肉桂性溫,可溫通肝經,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肝臟的血液供應,並能活血化瘀,消除眼部瘀血,緩解眼部疼痛、視力下降等問題。
因此,肉桂的加入可以溫補肝腎,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氣虛寒、眼部瘀血等問題,達到鎮肝明目的功效。
鎮肝明目羊肝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是利用其滋陰安神,養肝明目的功效。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肝經,能緩解肝陰不足所致的肝火上炎,以及肝血不足造成的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
此外,柏子仁還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能幫助改善肝臟的排毒功能,進一步促進肝臟的健康。
「鎮肝明目羊肝丸」中加入羌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清熱解毒: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羊肝性涼,與羌活溫性相配,可起到溫和肝陽、平衡寒熱的作用。
- 通絡止痛,明目止癢:羌活入肝經、膀胱經,具有通絡止痛、明目止癢之功。肝經主目,肝風內動可導致眼睛疼痛、瘙癢等症狀。羌活的通絡作用,可疏通肝經氣血,改善肝風內動所致的目疾。
「鎮肝明目羊肝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肝明目: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羊肝性溫,味甘,入肝經,具有補肝益血的功效。二者合用,可起到清熱解毒、平肝明目、滋陰補血的作用,適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
- 相輔相成:羊肝補肝益血,但容易助火,菊花清熱解毒,可抑制羊肝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加平和,更利於肝腎的康復。
鎮肝明目羊肝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源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和胃止嘔的功效。白朮能補脾益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從而提高肝臟的營養供應,有利於肝臟的修復和功能恢復。同時,白朮能燥濕利水,有助於排除肝臟積聚的濕氣,改善肝臟的代謝功能,減輕肝臟負擔。此外,白朮還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肝病患者常伴隨的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症狀,增強患者的食慾,促進營養吸收,有利於肝病的康復。
鎮肝明目羊肝丸中加入五味子,是基於其補益肝腎、斂肺滋陰、生津止渴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肝經。其酸味可收斂肝氣,溫性有助於溫補肝腎,滋陰生津則可緩解肝腎陰虛所致的目赤、視物模糊等症狀。
因此,五味子在鎮肝明目羊肝丸中,起到滋補肝腎、改善肝腎陰虛、促進視力恢復的作用,與羊肝等藥材共同發揮其功效。
鎮肝明目羊肝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開竅明目: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竅開竅之效。羊肝屬血肉有情之物,性寒涼,易傷陽氣,導致肝腎虛寒,而細辛可溫補肝腎,散寒通絡,改善肝腎陽虛所致的目昏不明、視力減退等症狀。
- 促進藥物吸收:細辛具有發散性,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滲透,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因此,細辛在鎮肝明目羊肝丸中起到溫陽散寒、開竅明目,以及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奏清肝明目之效。
「鎮肝明目羊肝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明目的功效。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能清心火、瀉肝火,對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黃連還能解毒消炎,有助於消除肝臟毒素,改善肝臟功能,進而提升視力。
因此,黃連在「鎮肝明目羊肝丸」中扮演著清熱瀉火、解毒明目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鎮肝明目羊肝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青盲」,即視力逐漸喪失,但瞳神外觀無異常之眼疾。古醫認為其病因多與肝血不足、肝風內擾、或肝腎虧虛有關。本方以羊肝為君藥,配合諸藥共奏「鎮肝、養血、明目」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羯羊肝
- 羊肝為血肉有情之品,性甘苦涼,入肝經。
- 《本草綱目》載其「補肝明目」,能直接滋養肝血,改善因肝血虛損所致之目盲。
臣藥:官桂、柏子仁
- 官桂(肉桂):辛甘大熱,溫補命門火,助陽化氣,間接促進肝血生成(陽生陰長)。
- 柏子仁:甘平,養心安神,潤燥通便。此處藉其潤性助肝血濡養目竅,兼緩羊肝之燥性。
佐藥:羌活、家菊、細辛、川連
- 羌活:辛溫,祛風勝濕,上行頭目,疏解肝經風邪。
- 家菊花:甘苦微寒,清肝明目,平肝熄風,與羌活共調肝之風熱或風寒。
- 細辛:辛溫,散寒通竅,助羌活驅風邪,開郁滯。
- 川黃連:苦寒,清心肝火熱,防溫藥(如肉桂、細辛)過燥,反佐制約。
使藥:白朮、五味子
- 白朮(土炒):甘溫健脾,培土以榮木(肝),促進氣血化生。
- 五味子:酸斂滋腎,固攝精氣,助肝腎精血上注於目。
三、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 臟腑調和:以「肝」為核心,涵蓋心(柏子仁、黃連)、腎(五味子、官桂)、脾(白朮)之多臟調理,體現「肝開竅於目」與「五輪學說」之整體觀。
- 動靜結合:
- 「動」藥(羌活、細辛)驅風邪、通目竅;
- 「靜」藥(羊肝、柏子仁)滋養陰血、潤目明目。
- 寒熱並用:黃連清熱、肉桂溫陽,平衡藥性,避免過寒或過熱傷正。
四、治療原理推論
青盲多因「肝血虛兼風邪內擾」,本方以羊肝直接補肝血;羌活、細辛、菊花疏散內外之風;官桂、白朮溫陽健脾以助氣血生化;五味子斂精,黃連清熱,共成「補中有散、溫清並施」之格局,使肝血得養、風邪得退、目竅得通,而漸復光明。
傳統服藥法
羯羊肝1具(新瓦焙乾,竹刀切片),官桂5錢,柏子仁5錢,羌活5錢,家菊花5錢,白朮(土炒)5錢,五味子5錢,細辛5錢,川黃連(炒)7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空心、食遠沸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肝明目羊肝丸, 出處:《審視瑤函》卷五。 組成:羯羊肝1具(新瓦焙乾,竹刀切片),官桂5錢,柏子仁5錢,羌活5錢,家菊花5錢,白朮(土炒)5錢,五味子5錢,細辛5錢,川黃連(炒)7錢。 主治:青盲。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