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歸脾湯

黑歸脾湯

HEI GUI P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心經 33%
肝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歸脾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心安神之效。黑歸脾湯主治心脾兩虛,血虛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熟地黃能補益心脾之氣血,改善心神失養狀態,使心神安定,睡眠改善。
  2. 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熟地黃與黑歸脾湯中的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茯苓等,能互相協同,發揮更佳的療效。熟地黃能滋陰補血,助當歸、白芍養血活血;與茯苓等藥物配合,則能健脾益氣,更有效地改善心脾兩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黑歸脾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黑歸脾湯」由「歸脾湯」加「大熟地」組成,其核心主治為「陰虛血少」。此方主要針對陰血虧虛所致的心脾兩虛證,症見心悸失眠、面色萎黃、頭暈目眩、體倦乏力等,而兼有陰虛內熱之象,如口乾咽燥、潮熱盜汗等。

  1. 歸脾湯原方功效:
    歸脾湯(《濟生方》)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效,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證。其組成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補氣)、黃耆(加強益氣)、當歸(補血)、龍眼肉(養心安神)、酸棗仁(安神)、遠志(寧心)、木香(理氣醒脾),再加生薑、大棗調和營衛。

  2. 加「大熟地」之意
    「大熟地」為滋陰補血要藥,性味甘溫,歸肝、腎經,善補益精血、滋養肝腎。加入歸脾湯後,既能增強補血之力,又能滋養陰液,使全方更適合「陰虛血少」之證。此改良使歸脾湯從單純補益心脾氣血,轉為兼顧陰血虧虛之體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血與滋陰並重

    • 原方「歸脾湯」以補氣為主(人參、黃耆、白朮)、補血為輔(當歸、龍眼肉),氣血雙補但偏於溫補氣血,對陰虛燥熱者恐有助熱之慮。
    • 加入「大熟地」後,補血之力大增(當歸配熟地為經典補血組合),且熟地滋腎陰、填精髓,能緩解陰虛內熱,使全方更趨平和,適合陰血兩虛、虛熱內生者。
  2. 心、脾、腎同調

    • 健脾益氣: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脾氣,助氣血生化之源。
    • 養心安神:龍眼肉、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改善心悸失眠。
    • 補腎填精:熟地補腎陰、益精血,與當歸協調肝腎,強化精血互生。
    • 調和營衛:生薑、大棗調和脾胃,助藥力吸收。
  3. 氣血陰陽平衡
    此方結構體現「陽中求陰」之理——通過補氣(人參、黃耆)促進陰血生成(當歸、熟地),符合「氣能生血」的中醫理論。熟地滋膩,得木香、生薑之辛散可防滯脾,使補而不滯。

三、總結

「黑歸脾湯」在歸脾湯基礎上,通過加入大熟地,擴展了原方適應證,從「心脾氣血兩虛」延伸至「心脾腎陰血不足」。其治療原理在於:

  1. 補氣以生血:通過益氣健脾,助氣血生化。
  2. 滋陰以養血:熟地配伍當歸,增強補血效力,兼顧滋陰潤燥。
  3. 安神以固本:茯苓、遠志等安神定志,改善陰虛血少之失眠。

此方適用於陰血虧虛兼氣虛者,尤其是長期思慮勞心、暗耗陰血,導致心悸、眩暈、虛煩不寐等症候。

傳統服藥法


歸脾湯加大熟地。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黑歸脾湯, 出處:《銀海指南》卷三。 組成:歸脾湯加大熟地。 主治:陰虛血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