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拗散
ER NI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偏寒 (0.81)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3%
三焦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3%
脾經 13%
腎經 13%
大腸經 13%
小腸經 6%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拗散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二拗散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嘔吐泄瀉等症狀,胡椒的加入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促進消化。
- 助藥力: 胡椒味辛,善於走竄,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二拗散中其他藥物如乾薑、吳茱萸等也具溫中散寒之效,胡椒的加入可以起到引導藥力,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二拗散中加入胡椒,旨在增強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並輔助其他藥物發揮藥力,從而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疾病。
二拗散方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功。二拗散主治熱結便祕,芒硝可清熱瀉火,軟堅通便,緩解便祕症狀。
- 消腫止痛:芒硝亦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腫痛。二拗散中,芒硝配合其他藥材,可協同作用,消散腫痛,緩解患者的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拗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小腸淋,沙石難出,疼痛。
古代所稱「小腸淋」多屬淋證範疇,特指小便澀痛、淋瀝不盡,或夾砂石排出困難之症。此處「沙石難出」明確指向「石淋」(類似現代泌尿系結石),因砂石阻塞水道,氣機不通而發疼痛。二拗散以溫通兼軟堅為法,針對砂石停滯、氣滯疼痛而設。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胡椒:辛、熱,歸胃、大腸經。具溫中散寒、下氣止痛之效。《日華子本草》載其「調五臟,止霍亂,治冷痢,解痰飲」。
- 樸消(芒硝):咸、苦、寒,歸胃、大腸經。具瀉熱通便、軟堅散結之功。《神農本草經》言其「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種石」。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通與軟堅並行:
胡椒辛熱,溫通經絡,散寒行滯,緩解砂石移動時引發的痙攣性疼痛;樸消咸寒軟堅,溶解砂石,二者一溫一寒,形成「相反相成」之效。寒熱並用,既防胡椒過燥助熱,又制樸消過寒傷陽。 - 氣機調暢與砂石分解:
石淋病機多與濕熱煎熬成石、氣滯水停相關。胡椒行氣開鬱,助水道通調;樸消滲泄破結,直接分解砂石結構。二者協力,使砂石鬆動而易隨尿排出。
3. 命名意涵
「拗」有「反向而行」之意,暗喻此方以辛熱與咸寒相反之性共奏奇效,突破單一治法限制,直指「頑固砂石」與「劇烈疼痛」兩大難題。
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體現「通則不痛」與「堅者軟之」的治療思維。若患者體質偏寒(如舌淡苔白、喜溫畏冷),胡椒可加強溫散之力;若兼濕熱(如小便黃赤),樸消比例可稍增以瀉熱。然須辨證為實證(無虛弱見症),方可峻藥直攻。
(註:此分析純以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未涉及現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細節。)
傳統服藥法
胡椒1兩,樸消1兩。
上為細散。
溫湯調下2錢匕,並2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拗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胡椒1兩,朴消1兩。 主治:小腸淋,沙石難出,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