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膠丸

柏膠丸

BAI JI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胃經 16%
心經 16%
大腸經 11%
膽經 10%
腎經 6%
脾經 6%
肺經 4%
膀胱經 2%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膠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主要是基於雄黃的藥理特性和傳統用途。雄黃,又稱為硫化砷,具有抗菌、消炎和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辛辣的特性使之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除體內的毒素。

在柏膠丸的配方中,雄黃的加入旨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特別是在針對熱症、腫瘤或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此外,雄黃的解毒性能也能有效改善由於內熱或外邪所造成的症狀。儘管雄黃的使用需謹慎,因其毒性較強,但在適當的劑量和場合下,可以達到良好的療效。因此,柏膠丸中的雄黃選擇,反映了中醫對於藥物搭配和相輔相成的深刻理解。

柏膠丸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柏膠丸主要用於治療腰腿疼痛、痺痛等症,而氣滯血瘀常為病因之一。茴香能理氣解鬱,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二、溫腎散寒:茴香兼具溫腎散寒之效。柏膠丸所治病症,部分與腎虛寒有關,茴香能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柏膠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柏膠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道炎、膀胱炎等,黃連可有效清解濕熱,解除炎症。
  2. 抑制細菌: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引起尿道炎、膀胱炎等疾病的細菌感染,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柏膠丸中加入黃連,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以達到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的目的。

柏膠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側柏葉,這是因為側柏葉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

首先,側柏葉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能夠有效治療由於濕熱引起的疾病。它常被用於治療由濕阻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或癬,對於減輕炎症和瘙癢有很好的效果。

其次,側柏葉還具有鎮靜安神的效果,可以幫助調節神經系統,減輕焦慮和緊張。這對於許多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導致的失眠、焦慮等問題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再者,側柏葉中的多種活性成分,如黃酮類和皁苷,具備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因此,在柏膠丸的組成中選用側柏葉,既能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也能通過其多重功效提升整體的療效,達到更理想的治療目的。

柏膠丸方劑中包含牡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牡蠣味鹹寒,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柏膠丸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神志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牡蠣的加入能有效控制肝陽,穩定神志,促進睡眠。
  2. 軟堅散結,清熱利濕:牡蠣性寒,具有軟堅散結、清熱利濕之效。柏膠丸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材,容易導致體內溼熱或痰溼凝聚,牡蠣能幫助化解痰溼,緩解體內熱邪,達到清熱利溼、軟堅散結的作用,輔助其他藥材發揮療效。

柏膠丸中包含熊膽,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藥性。

熊膽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其苦寒清熱,能瀉火解毒,善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疼痛,如咽喉腫痛、牙痛、耳痛、目赤腫痛等。同時,熊膽也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熱毒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

因此,柏膠丸中加入熊膽,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柏膠丸中加入槐角,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涼血止血: 槐角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柏膠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如鼻衄、咯血、尿血、便血等,槐角的涼血止血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清熱解毒: 槐角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解血分熱毒,對於柏膠丸所治的各種熱毒所致出血症狀,槐角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膠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柏膠丸主治「痔漏」,此症於中醫理論多屬「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所致,症狀常見肛門腫痛、出血或瘡瘻久不癒。本方針對痔瘡急性疼痛(「痔痛極」)與慢性滲漏,兼具「清熱解毒、止血消腫、化瘀生肌」之效,配合加減藥物(如乳香、沒藥、蟾酥)以強化止痛消癰之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燥濕解毒

    • 川黃連、熊膽:苦寒直折濕熱,黃連清腸胃濕熱,熊膽涼血解毒,擅治熱毒瘡瘍。
    • 槐角子:清大腸火、涼血止血,古稱「痔瘡要藥」,改善便血腫痛。
  2. 止血斂瘡

    • 側柏葉:涼血收澀,助止痔血。
    • 廣膠(阿膠)炒珠:蛤粉炒後增強止血黏滯之性,修復瘡面。
  3. 化瘀通絡

    • 雄黃:辛溫有毒,蜜煎減其毒性,取其「破血結、消積聚」之力,攻逐瘀滯。
    • 牡蠣粉炒膠:潛陽軟堅,輔助化瘀散結。
  4. 行氣活血止痛

    • 小茴香:辛溫行氣,防寒涼藥凝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 加減乳香、沒藥、蟾酥:針對劇痛,乳沒活血定痛,蟾酥麻醉消腫,直挫瘡毒。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黃連、熊膽與雄黃、茴香配伍,清熱不遏邪,溫通不助火。
  • 動靜結合:側柏、阿膠止血靜守,雄黃、茴香行散攻邪,標本兼顧。
  • 內外兼治:既清腸道濕熱(治本),又止血生肌(治標),契合痔漏「本虛標實」病機。

總結
柏膠丸以「清熱化瘀為主,止血生肌為輔」,通過調整氣血、修復瘡絡,達到內消痔漏之效。其組方層次分明,體現中醫「通因通用」(以活血治出血)、「腐去新生」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雄黃(同蜜煎老,去蜜)3錢,小茴香3錢,川黃連1兩,側柏葉1兩,廣膠8兩(切斷,以牡蠣粉8兩,炒成珠,去牡蠣),熊膽1錢,槐角子(1莢45粒者佳)4兩。
如痔痛極者,加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2錢,蟾酥1錢5分。
內消。
研細,煉白蜜為丸。
每服3錢,早、晚白湯送下。葷用雞蛋,素用豆腐過口。

相同名稱方劑


柏膠丸,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三。 組成:雄黃(同蜜煎老,去蜜)3錢,小茴香3錢,川黃連1兩,側柏葉1兩,廣膠8兩(切斷,以牡蠣粉8兩,炒成珠,去牡蠣),熊膽1錢,槐角子(1莢4-5粒者佳)4兩。 主治:內消。主治:痔漏。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