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黃洗方

硫黃洗方

LIU HUANG XI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腎經 28%
肝經 21%
大腸經 14%
胃經 7%
脾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硫黃洗方中加入硫磺,主要是基於其殺菌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

硫磺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對於由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疥瘡等,能有效殺滅病原體,緩解症狀。

此外,硫磺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因外傷、炎症引起的疼痛腫脹。

因此,硫黃洗方中加入硫磺,可以發揮其多方面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硫黃洗方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殺蟲止癢: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皮膚真菌感染,對於疥瘡、濕疹、陰囊濕疹等皮膚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硫黃洗方中常加入蛇牀子,正是利用其殺蟲止癢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疾病的效果。
  2. 祛風除濕:蛇牀子亦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幫助消除皮膚濕氣,改善瘙癢、紅腫等症狀。配合硫黃的燥濕殺蟲作用,可增強治療效果,使皮膚恢復健康狀態。

硫黃洗方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癢、癬疣等症狀。其中,菟蕬子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菟蕬子又名菟蕬,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主要來源於其成熟的種子。這種藥材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調理體內環境。

菟蕬子的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毒、利濕止癢,對外感風熱、內生濕毒引發的皮膚病尤為適用。它可以幫助減輕由於皮膚疾病引起的癢感,並促使皮膚的自我修復。此外,菟蕬子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從而減少感染的風險。在硫黃洗方的配伍中,菟蕬子與硫黃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治理皮膚瘙癢的效果。因此,在這個方劑中的加入菟蕬子,既是基於其藥性特點,也符合中醫藥理學的整體觀念。

硫黃洗方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經止痛:吳茱萸性溫,入肝腎經,能溫經散寒、止痛止癢,對於因寒濕凝滯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而硫黃性寒,與吳茱萸配伍,可溫寒止癢,相輔相成。
  2. 殺蟲止癢:吳茱萸具有一定的殺蟲作用,可以抑制皮膚表面的寄生蟲和真菌感染,配合硫黃的殺菌止癢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濕疹、疥瘡等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硫黃洗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產後下焦虛寒所致之「玉門開不閉」或「陰戶突出」,屬中醫「陰脫」「產門不斂」範疇。產後氣血驟虛,寒邪乘虛客於胞門,陽氣失於溫煦,則肌肉收攝無力,玉門弛緩不閉;若寒凝筋脈,更可致陰戶突出如堆。硫黃洗方以外治法溫通斂瘡,正合「寒者溫之」「陷者舉之」之則。

組成藥物之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石硫黃(君藥)
     硫黃性熱味酸,直入下焦命門,其煎湯外洗能「壯陽氣、殺蟲斂瘡」(《本草綱目》)。產後玉門虛冷,硫黃借其大熱之性,直溫沖任二脈,激發陽氣以收攝肌肉;其酸收之效,更助斂瘡固脫。現代觀之,硫磺揮發成分可擴張局部血行,促進組織修復。

  2. 蛇床子(臣藥)
     蛇床子辛溫,擅「暖子宮、燥濕祛風」(《神農本草經》)。與硫黃相配,增強溫腎散寒之效,兼能除下焦寒濕。其揮發油成分對黏膜有輕微刺激作用,或可促進收縮反應。

  3. 菟絲子(佐藥)
     菟絲子甘平,雖為內服補腎要藥,然外洗時取其「續絕傷、補不足」(《名醫別錄》)之功,助硫黃修復產道損傷。其黏液質成分或形成保護膜,減緩硫黃刺激性。

  4. 吳茱萸(使藥)
     吳茱萸大熱,能「下氣降濁、溫肝逐寒」(《本草備要》),引藥入厥陰經。其辛烈之氣可助硫黃透達筋脈,解除寒性收引所致之拘急,且能改善局部循環。

配伍特點:
全方以「大熱酸收」為核心,硫黃為君,配蛇床子強化溫散,菟絲子兼顧補益,吳茱萸引經散結。煎湯熏洗使藥力直達病所,熱力助藥性滲透,共奏溫腎陽、散寒凝、收肌肉之效。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然不用內服而避硫黃毒性,深合古人用藥之妙。

傳統服藥法


石硫黃(研)4分,蛇床子4分,菟絲子5分,吳茱萸6分。
上為散。
每用方寸匕,煎湯1升。以洗玉門。
硫黃湯(《三因》卷十八)、硫黑散(《梅氏驗方新編》卷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硫黃洗方, 出處:《外台》卷三十四引《集驗方》。 組成:石硫黃(研)4分,蛇床子4分,菟絲子5分,吳茱萸6分。 主治:産後冷,玉門開不閉;産後陰戶突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