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脂煎

蜜脂煎

MI ZHI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蜜脂煎中加入蜂蜜,主要原因有二:

一、 潤燥生津,滋陰補虛: 蜂蜜性甘潤,入脾胃經,具有潤燥生津、滋陰補虛的功效,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並能滋養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

二、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蜂蜜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效用,並能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此外,蜂蜜的粘稠性能使藥物更好地附着於患處,延長藥效。

蜜脂煎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其能驅除體內外之毒蟲,治療因蟲毒所致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蜜脂煎中加入雄黃,可增強其殺蟲解毒之效,並能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二、活血化瘀: 雄黃亦具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蜜脂煎中加入雄黃,有助於治療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並能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蜜脂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蜂螫後毒不出,痛不定」,意指蜂毒侵襲肌膚,造成局部腫痛,毒素未能消散。古代認為蜂毒屬「火熱之毒」,易致氣血壅滯、經絡不通,引發紅腫熱痛。此方外敷或內服(古法未明確區分),旨在解毒消腫、緩急止痛。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白蜜(蜂蜜)

    • 性味功效:甘平,潤燥解毒、緩急止痛。
    • 原理:蜂蜜黏稠,能吸附毒素(如蜂毒),局部外敷可形成保護層,減緩毒液擴散;內服則藉其滋潤之性,緩解熱毒灼傷之痛。
  2. 臘月豬脂(冬季豬油)

    • 性味功效:甘涼,潤膚生肌、解毒消腫。
    • 原理:豬油富含脂質,能軟化局部組織,促進毒素排出;其涼潤特性可中和蜂毒之熱性,減輕紅腫。
  3. 雄黃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但能殺蟲解毒、燥濕祛痰。
    • 原理:雄黃為礦物藥,具強效解毒作用,尤擅解蟲蛇毒。研細後混合蜜脂,可直達患處,抑制蜂毒活性,並借其溫性散結消腫。

三、配伍邏輯推理

此方以「潤」佐「毒」,以「溫」制「熱」:

  • 蜜與脂協同:蜂蜜黏滯吸附毒素,豬油潤澤引毒外出,二者共構「油性屏障」,阻毒擴散。
  • 雄黃主攻解毒:破蜂毒之鬱結,但因其有毒,配伍大量蜜脂可緩和其峻烈之性,避免過度刺激。
  • 製法深意:先煎蜜脂沸騰,趁熱入雄黃攪拌,使藥性融合,增強滲透力。

四、可能的延伸應用

雖原文主治蜂螫,然其「潤膚解毒」之效,或可類推於其他蟲毒螫傷(如蠍蟻咬傷)及輕度熱毒瘡腫。然需辨證明確,不可濫用。

傳統服藥法


白蜜兩匙許,臘月豬脂兩匙許,雄黃(細研)3錢。
上藥先將蜜並脂煎沸,傾在瓷盆中,入雄黃攪轉,通口旋旋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蜜脂煎,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豬脂2斤(熬,去滓),白蜜1斤。 主治:常服潤肺。主治:暴失音聲嘶。

蜜脂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九。 組成:白蜜兩匙許,臘月豬脂兩匙許,雄黃(細研)3錢。 主治:蜂螫,毒不出,痛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