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陀僧丸

蜜陀僧丸

MI TUO S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肝經 12%
心經 12%
腎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蜜陀僧丸中包含密陀僧,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主治功效: 密陀僧為鉛丹,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在蜜陀僧丸中,其主要作用是針對濕熱蘊結,導致皮膚瘡瘍、濕疹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

二、藥理作用: 密陀僧具有收斂止血、消炎殺菌的作用,可有效抑制病菌的繁殖,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在治療皮膚病方面具有較好療效。

總之,蜜陀僧丸中加入密陀僧,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消炎殺菌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病症目的。

蜜陀僧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人認為心主神明,心火過旺則易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硃砂可清心火,安神定志,緩解此類症狀。
  2. 驅蟲止癢: 硃砂亦有驅蟲止癢之效。古人常將其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病症。

蜜陀僧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1. 消積導滯: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導滯、潤腸通便之效。蜜陀僧丸主治積滯內停,腹痛便祕,皁莢可有效緩解食積停滯,促進排便,達到通腑消積之目的。
  2. 引藥入腸:皁莢有引藥入腸的作用,可促進藥物在腸道內吸收,提高藥效。蜜陀僧丸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苦寒之品,需要皁莢引導其深入腸道,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之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蜜陀僧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風癇」,其典型症狀為發作時「眼前暗黑,迷悶吐沫,不識人」,屬中醫癲癇範疇。此類症狀多因風痰上擾清竅、蒙蔽心神所致。古代醫家認為,風痰內動可導致氣機逆亂、神明失守,進而出現突然昏仆、意識喪失、口吐涎沫等表現。方中以蜜陀僧、朱砂等金石類藥配伍皂莢化痰開竅,鴉灰潛鎮熄風,旨在平息內風、滌痰開竅,使神志清明。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蜜陀僧(2兩,細研)

    • 性味鹹辛平,有毒,傳統用於鎮驚、收斂、化痰。其重鎮之性可助安定風邪上逆之勢,配合化痰藥共治痰蒙清竅之證。
  2. 朱砂(3兩,水飛)

    • 甘微寒,入心經,具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癲癇發作與心神失守相關,朱砂能直入心經,鎮攝浮越之陽氣,緩解神識昏亂。
  3. 臘月鴉灰(1雙,燒灰研)

    • 鴉類古代多用於祛風止痙,《本草綱目》載烏鴉能「治暗風癇疾」。燒灰後取其炭質吸附痰濁,且動物藥有「同氣相求」之意,潛降風陽。
  4. 豬牙皂莢(6兩,半生半炙)

    • 辛鹼溫,具強烈化痰開竅作用:
      • 「生用」取其峻烈之性,急開痰結;
      • 「酥炙」緩和藥性,兼顧護胃。
    • 以米醋熬膏,增強化痰軟堅之效,醋性收斂亦助蜜陀僧、朱砂安定心神。

組方思路
全方以「重鎮熄風」與「滌痰開竅」為主軸:

  • 金石重墜(蜜陀僧、朱砂)鎮攝內風,防止痰隨氣逆;
  • 動物藥(鴉灰)協同熄風,標本兼顧;
  • 皂莢為主藥,分化痰濁,解其纏繞之邪。
  • 米醋為媒介,既增效又緩和毒性,使痰消風止而神復。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適用於風痰夾熱之癇證,透過化痰、鎮驚、通竅三法並進,改善痰迷心竅所致的神昏、吐沫等症。然方中金石藥毒性較強,需嚴格遵循古法炮製與劑量控制,以求安全取效。

傳統服藥法


蜜陀僧2兩(細研),朱砂3兩(細研,水飛過),臘月鴉1雙(燒灰,細研),豬牙皂莢6兩(3兩去黑皮,塗酥,炙令微黃,去子;3兩去皮子,生用)。
皂莢搗羅為末,以米醋2升,熬成膏,入朱砂等三味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以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蜜陀僧丸有毒,不可過量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癲癇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蜜陀僧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蜜陀僧2兩(細研),朱砂3兩(細研,水飛過),臘月鴉1雙(燒灰,細研),豬牙皂莢6兩(3兩去黑皮,塗酥,炙令微黃,去子;3兩去皮子,生用)。 主治:風癇。發時眼前暗黑,迷悶吐沫,不識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