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住丸

DI Z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8%
肝經 28%
大腸經 14%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抵住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是利用其消積化滯的功效。皁莢味苦、辛,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水消腫等作用。

皁莢可治療食積停滯、腹脹腹痛、瀉痢等症狀,其破氣消積的功效能有效幫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

此外,皁莢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抵住丸方劑中加入皁莢,旨在消食化積,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抵住丸中加入蒼耳,主要是利用其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

蒼耳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外襲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蒼耳可以有效地疏散風寒,通暢鼻竅,緩解疼痛。

此外,蒼耳還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對於鼻炎、鼻竇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在抵住丸中加入蒼耳,可以加強其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效果,更好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抵住丸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瀉: 密陀僧性寒,味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泄瀉不止等症。抵住丸本身也以治療泄瀉爲主,故以密陀僧收斂腸道,固護脾胃。
  2. 清熱解毒: 密陀僧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溼疹等症。抵住丸中可能加入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密陀僧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主治功效


抵住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本草綱目》引述《永類方》的記載,抵住丸主要用於治療風邪癇疾

治療原理分析:

方中以皁莢為主藥,其性辛溫,具有祛風、化痰、通竅之功。在此方中,皁莢經過燒存性處理,其藥性更為峻猛,更能直達病所,祛除深伏之風邪,開通閉塞之經絡。

蒼耳根、莖、葉,味苦辛,性溫,有毒,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濕、通鼻竅之功效。此處蒼耳取其祛風之性,與皁莢相輔相成,增強祛風之力,以驅除內外之風邪。

密陀僧,味鹹澀,性平,有毒,具有收斂、燥濕、殺蟲、解毒之功。在此方中,密陀僧主要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防止風邪耗散正氣,同時也兼顧其殺蟲解毒之效,以防風邪夾雜它邪致病。

三藥合用,以皁莢為主,蒼耳為輔,密陀僧為佐使,共奏祛風除痰、通竅定癇之功。硃砂為衣,則有鎮心安神之效,可以輔助治療癇疾發作時的神志異常。

總結:

抵住丸以祛風為主要治療方向,通過祛除內外之風邪,達到治療風邪引起的癇疾的目的。方中用藥峻猛,直達病所,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

古文依據:

風邪癇疾: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曬乾)四兩,密陀僧一兩,為末,成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名抵住丸。(《永類方》)。

該段古文明確指出抵住丸的組成、用法、用量以及主治病症為風邪癇疾。

傳統服藥法


皂莢(燒存性)4兩,蒼耳根莖葉(曬乾)4兩,密陀僧1兩。
上為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30-40丸,1日2次,大棗湯送下。稍退,只服2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較強的祛風止痙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抵住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五引永類方。 組成:皂莢(燒存性)4兩,蒼耳根莖葉(曬乾)4兩,密陀僧1兩。 主治:風邪癇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