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風癇抵住丸」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痙:皁莢味苦、性寒,具有驅風止痙、消腫止痛的功效。風癇症常因風邪入侵、痰濁阻絡而發,皁莢能驅散風邪,清熱化痰,使痙攣得以緩解。
- 通絡活血:皁莢還具備通絡活血的作用,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因風痰阻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風癇抵住丸」方劑中包含蒼耳,主要原因在於其祛風止痙功效。
蒼耳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善於驅散風寒濕邪,並能鎮靜安神,止痙止痛。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痙攣抽搐、肢體麻木等風癇症狀,蒼耳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蒼耳還有利水消腫之效,可以輔助治療風癇所導致的水腫、痰多等症狀。
風癇抵住丸中加入密陀僧,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止痙安神: 密陀僧性寒,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痙安神之效。風癇病症多因風熱之邪侵犯心神所致,而密陀僧可清熱解毒,平息肝風,安神定志,從而緩解痙攣、抽搐等症狀。
- 收斂生肌、止癢消腫: 密陀僧還具有收斂生肌、止癢消腫的作用。風癇患者常伴有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密陀僧可收斂止癢,消腫止痛,減輕患者不適。
總而言之,密陀僧在風癇抵住丸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止痙安神、收斂生肌等多重作用,有效改善風癇病症,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風癇抵住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雜病癇癲」,即泛指癲癇、驚風等風痰上擾所致的病症。古代醫家認為癇證多因風痰閉阻心竅、肝風內動引起,發作時常見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等症狀。此方以「抵住」為名,推測其效在於祛風痰、定驚癇,以控制發作。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皂角(燒存性)
- 皂角性辛溫,善化痰涎、開竅通閉,燒存性後減其峻烈之性,兼能祛風。
- 推測其用量可能與密陀僧相當(約1兩),以達化痰開竅為主、兼制風痰上壅之效。
蒼耳根莖葉(曬乾)
- 蒼耳性苦辛微寒,傳統用於祛風濕、通鼻竅,其根莖葉延伸可祛經絡風邪。
- 此處用4兩為君藥,意在疏泄肝風、透達內外風邪,從根源緩解風動痰升之病機。
密陀僧末
- 密陀僧(氧化鉛)質重沉降,古代用於鎮驚化痰,兼能燥濕斂瘡。
- 配伍皂角可增強墜痰鎮驚之力,助痰濁下行。
三、配伍邏輯與可能功效
- 痰風並治:皂角與密陀僧重在化痰降逆,蒼耳根莖葉偏重祛風通絡,全方形成「祛風痰、開竅絡」的結構。
- 標本兼顧:蒼耳疏風治本,皂角、密陀僧化痰治標,共奏熄風定癇之效。
- 丸劑設計:以麵糊為丸緩和藥性,朱砂為衣增強安神鎮驚作用,棗湯送服健脾和胃,防金石藥傷中。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祛風痰、鎮驚竅」雙向調節,針對癇證「風動痰湧」的核心病機。風痰得化則肝陽不亢,竅絡通暢則神明自安,從而減少發作頻率與程度。方中密陀僧與皂角的協同作用,可能對痰涎壅盛型癲癇有較強抑制效果,而蒼耳根莖葉的介入,顯示古代對「外風引動內風」病機的重視。
傳統服藥法
皂角(燒存性),蒼耳根莖葉(曬乾)4兩,密陀僧末1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朱砂為衣。
每服30-40丸,棗湯送下,日2次,稍退作20丸。
方中皂角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風癇抵住丸, 出處:《永類鈐方》卷六。 組成:皂角(燒存性),蒼耳根莖葉(曬乾)4兩,密陀僧末1兩。 主治:雜病癲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